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套解決事情的方法。上古時代的人類當或許意外發現烤熟的肉比起生肉來的好吃時,便開始想辦法弄出火來,於是不管是鑽木取火或是用擊石取火,都是一種方法。這應該是動物本能,遇上問題時會去思考怎樣解決,以動物本身的智力與行為能力所能解決的就可能會被發展出來一些解決方式,超乎其能力所及的就無法被解決。
如果說在你面前有一堆硬幣,估計有上百個,當你想要數清楚其數量時,也許一開始你會一個個把它挑到桌子旁的一角落,逐一數數量。過一陣子你會開始發現這方法不行了,因為桌子的一角快佔滿硬幣了,於是你可能去拿個桶子把數過的硬幣丟進去。再過一陣子你可能發現這樣一個個數實在太過緩慢了,於是你發現你可以先數出十個為一疊,然後你可以以這一疊的高度為基準,然後只要疊出一樣的高度的就會是一樣的10個硬幣的數量。再過了一會你大概發現這樣還是不夠快,因為面前的硬幣似乎不是上百個,恐怕有上千個,心中盤算要是有五千個,那十個一疊也得要疊個500疊,慢!於是你想到既然十個一疊每疊會等高,或說等高的一疊會是一樣數量,那麼重量應該也是一樣,於是你想到去拿個秤子秤一袋100個硬幣的重量,那麼只要一樣重量的一袋硬幣就會是同樣的100個的數量,那麼如果是五千個硬幣你就只要秤個50袋。這就是解決事情的方法,並且會因為問題的難易而有所改變,你不會為了數幾十個硬幣而採用秤重的方式,太不切實際。
職場上常常我們會講到 Problem Solving ,有些人具備很強的問題解決的能力,有些人則似乎遇上複雜問題就束手無策。解決問題的能力,天生有人擅長有人不太擅長,但借重一些科學的分析方法可以改善部份人不擅於解決問題的缺陷。就好比上面數硬幣的例子,我們可以教導這些人,請他先從小問題開始思考,思考現有的方法是什麼,再逐步擴大問題複雜度,然後逐次檢討既有方法的可行性,進而思考方法的改進。即使有些人可能只能知道舊方法不切實際,但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但至少他了解到應該要有改進的對策。
大致上很多問題會有個條理在。記得小學的自然科學實驗或是中學的理化實驗嗎?老師教導著實驗時有所謂的可變因素、不變因素、以及結果,每次實驗我們只能改變一個變因,然後觀察實驗結果,如果結果沒有變化,表示這個變因對結果沒有影響,直到我們找到真正會影響結果的變因。現實生活中問題來的複雜很多,並且多數時候我們不太可能逐一改變單一變因來去找出問題癥結所在,那會太過曠日費時。於是一些逼近的方式就必須要被加以利用。例如我們會試著把可能的變因群組化,一次測試一批群組變因,這次的群組變因對結果沒有影響就表示裡面的所有變因都不是真實變因。但真正的狀況還要更加複雜,因為真實變因往往不只一個,並且變因對結果的影響往往也不見得是線性或是等比例這種易於量測的變化。但總之大部分的狀況可以藉由一些科學的方法來加以分析與歸納,從而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並加以解決。
Categories
2010年6月28日
解決事情的方法
2009年8月10日
再談簡轉繁可行與否
上一篇用英文寫了簡轉繁的可行與否,這裡再次談到簡轉繁的可行性。其實十多年前台灣的電腦普及率遠高於對岸,當時中文化產品少,很多網友熱心進行軟體翻譯,甚至組成了 cpatch 組織,共同研討軟體中文化技術,只可惜當時 open source 的翻譯記憶庫技術與資源相當少,因此大家多半各自為政。待對岸的電腦越來越普及,以及網路涵蓋率越來越高後,對岸的中文化(簡中)產品相對的也多了很多,接著難免就會看到台灣有人簡單的用所謂的簡轉繁技術將簡中翻譯檔案直接轉成繁中,有些人還會花點心思修正辭彙,諸如將「默認」修正成「預設」,後來也有工具可以將常見的辭彙直接轉換,但針對語句則通常不會加以修飾。舉例來說,「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這串文字的簡中翻譯為「设置程序访问和默认」,假設用 MS Word 內建的簡轉繁會得到這樣的結果「設置程式訪問和預設」,但該句的正式繁中翻譯為「設定程式存取與預設值」。我們把這些翻譯排列一下:
原 文: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簡 中:设置程序访问和默认
簡轉繁:設置程式訪問和預設
繁 中:設定程式存取與預設值
也許有人看出來這個例子其實是簡繁辭彙對應不夠完整,例如「设置/設定」、「访问/存取」,沒關係,我們再來看多一點例子:
原 文: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簡 中:您没有权限设置程序访问和默认值。
簡轉繁:您沒有許可權設置程式訪問和預設值。
繁 中:您沒有設定程式存取及預設值的權限。
後面這個例子明顯看出翻譯的風格不一樣,誰優誰劣也許見仁見智,但很明顯的至少在這個例子中,繁中的原生翻譯將原文重組過後才生出繁中的翻譯,do not have sth1 to do sth2 翻譯後將 to do sth2 變成動名詞,尾巴附加所有格然後接上 sth1 。簡中的翻譯比較是直譯原文。其實兩岸普遍來說翻譯的風格迥異,
看習慣台灣翻譯的人也許看到已經簡轉繁附帶辭彙轉換完成後的簡中翻譯,會感到不習慣,甚至感到難以閱讀。實際上有多少比例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我沒能做統計,不曉得有無這樣的統計存在,我只能推論有一定比例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
如果以英文來推演,原本的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成 You are not permitted to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或是 You cannot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due to you do not have required permission. 其實意思都相當接近,只是說法不一樣。繁中與簡中的翻譯大致上也是意思相近,但說法不一樣。
當一個產品或是一本書交給同一個譯者來進行翻譯,風格會保持一致。好的翻譯風格,其實也會影響其他譯者,那麼久而久之同一個環境的某部份翻譯作品的翻譯風格多少會比較接近。簡轉繁就好似換了一批作者或是譯者,文句的敘述方式完全迥異,看倌們真能習慣嗎?
我戲稱,若是簡轉繁產品越來越多,也許以後我會考慮直接購買英文版產品,而不再購買中文版產品了。
2009年8月4日
具備雙面列印的印表機
具備雙面列印功能的印表機,最方便的是可以直接設定紙張雙面列印,達到不僅節省印後文件厚度減半,更達到環保與節省紙張的功效。我個人在採購印表機時,除非具備雙面列印的機種或是擴充套件過於昂貴,否則我一定會將其納入選擇考慮。
七、八年前在協助工作單位採購印表機時,我就將雙面列印列如規格,採購人員進行採購時便購買了具備該功能的雷射印表機。去年我個人採購彩色噴墨事務機時,我的印表機也具備雙面列印功能。
不過我很訝異現在的工作單位在前年更換新款彩色雷射印表機時,不僅未考慮雙面列印,並且該款式的機種也無法擴充雙面列印套件。
於是,紙張印出時背面完全浪費掉了。即便背面未來可作為臨時書寫使用,或是整理後回收列印空白頁,但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使用回收紙張,並且有時文件具有保密考量,不宜回收列印。
近日由於準備教育訓練簡報,必須事先印出備忘稿以便在簡報時方便參照,印出來的簡報三十多頁,原來那麼的厚,就讓我再想到為何印表機不具備雙面列印功能!
我的想法,這不僅僅是環保與否的考量,這也多少包含有無前瞻思考的觀念。一台不具備雙面列印功能的印表機,假使要二萬元,具備雙面列印的機種(或是加購擴充套件)也許要二萬三千元,看似多了三千元的花費,但是這三千是否值得?
也許可以精算平均每月印量,換算雙面列印比例,推算出可以節省的紙張。例如假定平均每張紙的單價為0.2元,平均每月印量為 1,000 頁,一年為 12,000 頁,可雙面列印比例為 90%,則使用雙面列印後每年可減少 5,400 張紙張的使用,即可節省 1,080 元,那麼約略三年後節省的費用便與雙面列印的額外支出打平。
但節省的不僅是這些,如果員工為了環保,採用手動雙面列印,有沒有估算過員工為了這雙面列印將可能額外花費多少時間?時間也是金錢,不是嗎?
2009年6月22日
失去產業焦點還是忽略潛在商機
記得以前公司曾舉辦過一個內部活動,是讓大家分組來幫模擬推動一個提案,之所以叫做模擬提案,是因為客戶是虛擬的,每一組必須設想現在想要開發什麼客戶,然後草擬一個提案,活動最後要交付的是提案企劃書以及完整的匯報。
我記得在活動過程當中的幾次討論理,有個成員提了很多想法,也許因為我自認對公司的產業了解很多,他的很多想法被我視為偏離公司主要的產業焦點,而有不少被我打住。雖然我也有在思考不宜打住過多他的想法,怕反而壓抑了他的創新想法,只是當下確實我認為偏離產業焦點過多。
試想如果公司主要產業焦點是做醫療儀器,從醫療儀器的銷售推廣,要是有人聯想到看護,是不是太過偏離產業焦點?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例子。
基本上一家公司的主要營業領域有其一貫的脈絡,它不見得會一成不變,好比說釀酒公司延伸到生產面膜看似突兀,但必有期歷史與緣由(台酒公司的例子)。有不少新的營業項目是從其既有的業務加以延伸的,有些是將其核心產品技術加以應用在不同領域裡,有些則是公司調整營業目標,重新出發(也許本業還維持著)。
如果在集思廣益的狀況下,多種不同的想法確實可能激發更多的潛在商機,只是有時不了解公司本業的產業焦點也是個問題。我傾向於盡量讓自己先了解所屬公司的原有產業焦點與公司的競爭優勢,再來思考可以有哪些創新,會比較穩妥一點。只是有時在分工精細的狀況之下,大公司的小員工往往不易真正掌握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這時就有賴更高階的管理階層來傷腦筋了。
2009年5月25日
寧可打混也不知該提升自我能力 - 自我斷送前程?
由於全球不景氣的關係,來自客戶的訂單少了,公司也歷經了非強迫性的每週休一天無薪假的漫長三個月,時值 09 年第二季起,全球景氣有約略回升的感覺,但是仍然不是相當樂觀。
部門裡受到訂單少了的影響,來自總公司發過來的案子也少了很多,於是難免會有些時候很多人手上是沒有工作的。於是,部門能力提升的系列訓練課程安排了不少、有些以往都是往外 outsource 的工作改切割一部份留在內部做、鼓勵安排年休等等措施,無不為了讓 non-billable 的總時數下降一點,讓帳面數字好看一些。
但其實,難免還是無法完全涵蓋所有「無事可做」的時數。特別在這非常時期,只要 non-billable 的時數一高,高層就開始緊張。無奈居然會看到有同事寧可打混,也沒有自覺該自我提升能力!偶然經過某些區域,不經意的瞥見同事畫面上的顯然是遊戲畫面,類似角色扮演之類的遊戲畫面。這狀況還已經明顯到連其他部門都有人發現!我私下以為,如果說打混的本身在公司經常表現很傑出,那麼打混還比較不用太過擔心被發覺,相較於平日表現普普,職等還在最低等,要升上資深工程師恐怕得六~九年以後看有沒有希望的那種,不僅僅沒有把握閒餘時間多充實自己的領域姿勢,打混時居然不是常見的 MSN 或是網站瞎晃,而是很大膽的開著近乎佔滿整個畫面的遊戲。
如果說打混時是溜去晃一下股票盤價網站、基金等,或是跟朋友哈拉幾句 MSN ,或是 Plurk ,這些也都罷了,畢竟有時工作總是會感到疲憊,些許的休息是人之常情,也比較能夠被接受。但要說短暫「休息」時是開著遊戲,我只能說,真是「不知好死」這樣的重話。這不僅僅是在工作上不積極的提升能力,更是荒謬的領著公司的薪水而在上班時間公然玩樂,嚴重的我想可以直接請他走路了。
難道說打混時一點不知道打混的類別的嚴重性?一點沒感覺萬一失業了怎麼辦?還是反正還年輕,沒家累,平日還住家裡,沒工作大不了吃家裡?
我不是他主管,我說不了什麼,我也不想當個「抓耙子」去密報什麼事情。他的主管如果沒能發現這樣的事情,或是沒能讓這現象不會發生,我只能說也許主管真是太忙了還是疏忽了。而這位打混的同事,就自己保重吧,在工作上可以這樣的不投入,未來我跟他合作時應該也不用欲其他會表顯多好多傑出。
2008年8月30日
最好的方法與最有效率的方法
處理同樣一件事,可以有很多方法來進行。
案例一:
要自行組裝一個四格簡易書櫃,你可以拿一把十字螺絲起子,慢慢的把總共 16 根螺絲鎖起來,時間花費也許要 32 分鐘(假定鎖一根螺絲要 2 分鐘);你也可以拿電動螺絲起子,花費約 8 分鐘鎖完 16 根螺絲,速度上快了四倍。
後者應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你不見得有電動起子,跑去工具行得花個至少五六百元買一把,來回可能就一小時了,而鎖完這個書櫃後,大概一年半載內不會在用到這把電動起子。
案例二:
你有沒有想過,當每年快要接近報稅的時候,公司的行政人員是不是開始跟你確認你的戶籍地址有無錯誤,你回想一下他們都是怎麼進行的,是由專人逐一到每位員工座位那,一一的確認地址,還是利用電子郵件確認?
過去我曾待過兩家員工在 100 人以下的公司,前一家是行政人員將所有人的戶籍地址印出來,然後拿著逐一去跟員工確認,公司員工人數不算很多時看起來還是可行的辦法;後一家選擇了一個很有效率的方式,但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行政人員將所有人的戶籍地址整理到 Excel 表單裡,然後新增一個「確認」欄位,接著將表單放到公司內部公開的檔案伺服器上,發信請每個人去確認表單裡自己的資料有無錯誤,無誤就標記為 OK ,有誤則請直接更正。
後者的方式確實很有效率,需求發出去,行政人員不必親自逐一向每位員工進行確認,緊接著他可以繼續進行其他事務,只要等到預定的底限到了,再將檔案回收即可,嚴格算起來花費的時間也許只有 5~10 分鐘。前者因為需要逐一親自拜訪並確認,確認完同樣的員工人數,可能花費了 30 分鐘,「效率」相差近六倍。
案例三:
有天我在對一個專案的各個子目錄逐一進行壓縮,準備要將專案歸檔備份,為了使歸檔後,未來有需要參照的人能夠較為易於找尋他想找的資料,因此我決定每個子目錄個別壓縮成一個檔案,這會比起整個類別目錄(例如所有測試相關的目錄)全部被壓承擔一的一個壓縮檔來的好一些。
但這動作大概接連做了十來次之後,我就開始感到不耐煩,礙於壓縮軟體功能的限制,我所想要的壓縮選項都必須透過多達五、六個操作才可以進行,每一個目錄都是進行相同的操作,我很概略的估算一下,應該至少還得重複個幾十次也許會超過一百次。這樣每個目錄大概會花費我五~時秒的操作才能依照我的要求來進行壓縮,五~十秒看似很短,但重複個 100 次那也快逼近 15 分鐘了。15 分鐘也許也可以算是短,但是一般人有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不適合做重複性的動作太多次,特別是沒有像生產線上的作業員一樣受過專業的訓練的話,即使只是約五個步驟的操作,可能在重複個二十次之後不小心就會產生錯誤,遺漏某個步驟,或是做錯哪個步驟。
我心裡估量著,我花個三分鐘測試一下用一些輔助方式來改進,三分鐘後完成,之後我只要透過幾組的輔助步驟,便可以半自動的批次完成重複的步驟。若以原本全手動需要約 15 分鐘來算,我大概也沒省到多少時間,但是藉由輔助的工具,至少可以大幅避免重複性的工作產生的錯誤風險,算是值得。
全都做完後,我檢討了一下,也許以後可以把輔助工具改進成近乎全自動,但是先擱著吧,真要做到全自動,開發要花時間,驗證功能更要花時間。
討論:
不是什麼方式都絕對是最有效率並且同時是最好的方式,對於一個職業組裝工人來說,裝配傢具是他每日的工作,投資自動工具以達到至少四倍的效率提升,顯然是相當值得並且也是必要的投資,對於一般人也許一年才會自行組裝一次傢具的人來說,添購自動工具便顯得不太實際(當然近來有商家推出自動工具出租,這會是另一種值得評估的方案)。
但我也不是要全面否決追求效率的想法。檢討每一件事情有沒有採取較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時常是未來改進的重要參考。對於日常的工作而言,我們經常是在進行重複性或是同質性相當高的工作,因此,當某些事情並沒有採取較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意味著我們會投入較多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對於需要以營收來支撐的公司而言是不利的狀況。
添購工具以達到高倍的效率提升,並且衡量工具的採購成本對比傳統方式的相對工時成本付出,就可以大概有個底,知道投資值得與否。
好比製麵商家,用傳統方式,得聘請兩個全職員工負責製麵,才能達到預期的產量,當產量需求增加兩倍時,意味著至少得要再追加兩名員工(假定每人月薪為 3 萬,兩人一年的年薪則為 72 萬)。
若買進某自動化加工機器,得花 100 萬元,但只要對既有員工稍加訓練,使其能夠操作該機器,則兩倍產量便可輕鬆滿足。機器一次買進花費 100 萬元,雖然有每年折舊以及機器耗損風險與定期養護支出,但對比增加員工每年都得額外花費 72 萬元,何者較為划算,就很值得討論了。
==========
今天看到某 3C 賣場的廣告,「夏季家電最終特價」的標語居然已經打出來了,是的,將要進入九月了,秋季已然接近。對於事事要檢討有無效率的公司而言,六月時員工投訴辦公室室溫長時間過高的問題,居然耗了將近整整兩個月仍在「評估」中,同事們私下笑著說,待哪天總算加裝好新的冷氣時,大概時節已邁入涼爽的秋季,那台新裝的冷氣應該要等到明年才派的上用場吧。
事實上也不僅僅才兩個月,辦公室室溫過高,就有空調無法負荷,這不是今年才發生的事情,早在幾年前便已逐步惡化了。機具會老化是合理的現象,當老化時,即使再怎麼加以維修保養,終有不切實際的一天。老家客廳的冷氣,在服役了近十年後,老媽在我的建議下,換裝了時下最流行的變頻冷氣,並且買了目前評價最高且冷房效益最好的X金冷氣。結果新的機器在服役滿兩個月家裡收到台電的電費帳單時,電費對比去年同時足足省了近六千元。
我心裡只是納悶著,連老媽只是個國小畢業的家庭主婦,什麼事情值得投資(X金冷氣大噸位的買起來要比他牌貴上兩三萬),什麼開銷該節省,都可以拿捏的很準確。怎麼以營利為主的公司,事事要檢討效率,卻在行政事務上每每讓我覺得不是用了很糟的方式,就是用了很沒有效綠的方式。我甚至碰巧聽到行政人員講到「可是X金冷氣很貴!」的對話,是的,他確實貴,但是否值得?公司內人多機器多相對的發熱源很多的狀況,加以冷氣每天至少得開個近十小時的狀況來看,變頻冷氣理想上最高可省近 40% 的電費,是不是短短幾年內就可將價差給追回來了。
我認為事情的衡量準則不是絕對的,就像前面幾個例子看到的,看人看狀況,該有不同的選擇。我自己家裡幾個月前也添購了冷氣,我想很多人跟我會有類似的考量,約三四坪左右的房間若是裝個非變頻的分離式冷氣,約要一萬五,要想選擇變頻,則馬上貴上一萬。多這一萬,究竟要不要花下去?對於我們一般這種小老百姓,看老闆眼色吃飯的,一萬說多部多,說少也不少呀。最後多這一萬還是花下去了,因為估算自己在家時冷氣應該常常會開著的。但是去年老婆娘家添購冷氣實則選擇了非變頻機種,原因是因為丈母娘很節儉,平日很少會開冷氣,那麼即使變頻電費較省,但因用量低,反倒變成不是很值得投資。
當每年公司管理階層都會對我們這些小員工進行績效稽核時,我不禁想問,這些管理階層是不是也該讓我們來評評分數。
2008年7月22日
跨時區協同合作 - 2
在我的觀念裡,只要是需要過國合作,不管對方是廠商、客戶、或是同事,要希望能夠有良好的互動,那麼隨時隨地記得夥伴的時區是很重要的,除非哪個案子真的時程很鬆。
過去曾和愛爾蘭客戶合作過,與台北時差八小時,他們一般九點上班,已是台北的下午五點,當時的合作狀況愉快,客戶也建議我們小組向公司申請工時往後憑移至少一小時,也就是一般人早上九點上班,下午六點下班,我們平移一個小時的話,晚上七點下班,那麼每天至少與愛爾蘭有兩小時重疊,可以藉著這兩小時密集的討論案子進程與遇到的問題。
過去也曾與美東客戶合作,每週定期要開進度會議,這次的合作經驗就不是挺愉快。美東在進入夏季日光節約時,與台北時差12小時,在喬會議時間時曾考慮美東早上九點 - 台北晚上九點,或是美東晚上五點 - 台北清晨五點,自然是決定在雙方的九點開會。專案持續邁入十月份,日光節約時間結束,當時重新提起開會時間,由於美東早上九點將是台北的晚上十點,於是我們試圖建議客戶改成美東晚上六點,台北早上七點,這樣的狀況下是雙方都有犧牲,客戶比須晚點下班,而我們則必須早上七點前作好開會準備。
兩個案子拿來作比對,在與愛爾蘭合作的例子當中,曾有幾次我在晚上12點(愛爾蘭的下午四點)還在回覆客戶的信件,客戶很訝異但也很迅速的回信過來,請我不要工作的太晚。與美東合作的例子當中,在結案時的 PPR 會議當中,我們很訝異的聽到了客戶的專案主管在很不悅的提到「我們的員工也都是有家庭的,要我們為了與你們開會而必須加班,NO WAY!」很顯然的「客戶最大」的心態浮現了,該公司是比較不加班的公司,但當必須與時差多達 12 小時的城市合作時,即使每週只是聚在一起半個小時開個進度會議,只會想到自己不樂意延後半小時下班,卻沒想到事實上我們是提早兩個小時(早上七點)準備會議,或者是必須延後四個小時(晚上十點)來開進度會議。當初在日光節約時差調整結束時,確實我們是試探性的看看客戶是否願意晚個半小時下班,事實上客戶在當時也沒有反對。
與美東客戶合作的例子其實也有令我們很訝異的,曾經有次有個新的案子,客戶的產品因為屬性相當特殊,我們請客戶給予我們一些產品教育訓練,後續又在請他們協助 trouble-shooting ,結果有次一連搞了兩天,第一天我們是在公司等到晚上十點,美東九點了,雙方開始進行電話會談,以進行問題的排除,一路弄到台北已經半夜一點了,尚未搞定,只好先擱著,隔天繼續。第二天一早我們九點進公司,客戶還在,於是再次進行電話會談,延續前一晚(八小時前)的進度,約略三小時候尚未搞定,美東已經晚上十一點了,客戶說要先回家休息了。第二次到了晚上十點,美東九點,雙方第三度搭上線,再次針對先前的問題進行排除,總算辛苦沒有白費,約略兩小時候,問題搞定,雙方一陣喝采,然後我們在半夜十二點多離開公司回家休息。
舉出這例子,我覺得是個挺有趣的狀況,雙方在時差 11 個小時的狀況之下,可以說是針對一個問題,在將近完完整整的 24 小時內片刻沒有空白的銜接起來,並且雙方皆有在進入深夜前回家休息。這次的合作經驗裡就會感覺的雙方彼此像是個團隊,有著共同的目標,因此都願意做某些程度的犧牲。
我認為,跨時區合作時,應該是要善用時間的差異來補足對方的非上班時間。最近的一個合作案例裡,與美國加州同事合作,該是對方要進入深夜的時間,卻還看到 PM 上線來討論事情,為的是希望在他入睡之前知道我們的進度與遇到的狀況,好在他隔天上班後可以進行處理。也有次有個英國同事 on-site 到美國客戶那,由於在客戶端網路存取受限的關係,他深夜回到飯店後上線與我討論問題細節,然後跟我確認三個小時候是不是我們台北時間的大約下午三點,然後他就去睡了,三小時候他再次上線,確認一下我們的進度,然後再睡回籠覺(事實上他那裡天還沒亮)。
不過我也見過同事似乎沒有時差的體認,明明某陣子密集的同時與美中和印度合作兩個不同的案子,早上卻是十點後才會出現,但即使出現了,由於他手上尚有其他本地的幾個案子,也許他考量到在這個同樣的時區裡他不早些將事情確認好交辦出去,那會耽擱了其他人的時間,聽來也對。但是在我來看,幾封從美中過來的相當重要的問題詢問與事情交辦的信件,雖然我不知道發信人在忙什麼,為什麼在他的晚上七點甚至八點了還在公司,但可惜的,直到他晚上九點下班後(台北上午11點)仍然沒有收到回信。信件後來下午回覆了,結果還需要美中同事再確認過之後,我們才能開始進行某些工作,結果,一天就浪費掉了。
如果你也有跨時區協同合作的經驗,那麼你可以思考看看,你、以及對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彼此的合作是否有感覺到像是同一個團隊的感覺?
2008年6月13日
跨時區協同合作-1
跨時區協同合作是很辛苦的一件事,特別在時間很緊迫時,希望不要讓時差而拖慢時程,每個城市的人都要追著時區跑。且看下面這張圖:
粗體標示以台北時間為主軸,表格內數字為時刻,黑色數字為今日時間,灰色數字為昨日時間,藍色數字為明日時間。黃底為正常工作區間(早上九點~下午六點)。
假設台北只跟東京同時合作,由於時差僅一小時,重疊相當多,只需記得當台北下午五點時,已是東京下午六點,要下班了。因此所有要連絡的事項必須在台北下午五點前完成。
假設與巴黎(或多數西歐城市)合作,那就有點辛苦了,必須等到下午五點,巴黎才開始上班,工時僅重疊一個小時。所有要交辦並且希望得到即刻回應的事項,必須盡量條理清楚,以及明白表示優先,好讓巴黎的同事可以在這兩小時內回覆你。但是就算回覆了,也到了你的下班時間,事情又得延到隔天繼續了。
若與美國西部城市例如舊金山一起合作,那麼也是重疊一個小時,但要注意是到了台北早上十點,已是舊金山的下班時間下午六點。所有來自美東的詢問,若可以的話盡量集中在一早第一優先回覆,特別是希望美西再回覆的事項。否則,一旦過了十點,甚至十一點,美西那邊下班了,那你只好等他們隔天上班再回覆你,但你今天等於一整天沒有辦法做事。
與美東城市例如紐約合作,是最辛苦的,因為工作區間完全不重疊,台北早上九點已經是美東晚上八點,特別是到了夏季有日光節約時間的因素,時差12小時,也就是台北早上九點,是美東晚上九點,除非美東同事加班到晚上十點,才會跟我們有至少一小時的重疊時間。這樣的狀況之下,一般就只好等隔天才能收到回覆,立即性的對話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當同時間這些不同時區的城市都得要能夠聚在一起同時開會呢?那就更加辛苦了,一種狀況如下:
比較不可能的是巴黎得要凌晨 1 點開到 2 點。但即使提早一個小時,對於孟買來說是早上 5:30 ,太早,而對巴黎來說也還是太晚。
比較好的時間可能會是像下面這樣:
美西早上六點(夏季為早上七點)、孟買晚上七點半、東京晚上十一點。時區差異較大的往往經常要有所犧牲,要嘛是得要相當早起,要嘛是得要工作到相當晚。
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有這時差的觀念,哪些事情我得要儘早處理儘早回覆,才能在對方已經是加班狀況下即刻收到回覆並確認,我才好進行下一步驟;哪些事情我必須在我下班離開前交辦得清清楚楚,好讓另一個時區的同事可以在他的「當日」把事情做最大程度的完成;哪些事情對方可能得花上 2~3 小時,為了讓我能在下班前收到結果,我應該在哪時就要交辦給他?
對等的,其他城市的同事也得要有相類似的觀念,例如知道你今天必須完成什麼事情,因此下班後從家裡連上公司或是即時通訊,跟你再做簡短的確認之類的;或是早一點上線,好跟你能即時溝通上,問清楚你那有哪些要交辦給他的。
跨時區工作,如果可以把每個環節都緊密銜接好,那麼理想上是可以更加的縮短時差上所造成的時程冗長。
2008年5月28日
節能 - 從政府單位開始
近幾個月,全球原油售價一直攀升,台灣這由於過去政府政策關係,凍結了油價隨市場機制上漲的行為,但長期的凍結油價上漲,事實上是全民買單,用納稅人的錢去貼補中油的虧損。
今日起油價總算上漲,但從新聞媒體裡看到一些政府官員的呼籲,卻感到有些不對勁。好幾位政府官員,呼籲節能要從全民做起,這是不對的。並不是說不該呼籲全民節約能源,而是喊話的人,自己有沒有身體力行?真正苦哈哈的民眾,你可以從很多小地方看出他們在節約開銷,像是有些機車騎士會在等紅綠燈的路口熄火,有些人開始檢討中午用餐後不要買飲料改喝辦公室的開水,有些開車族開始搭大眾運輸工具或是改騎機車,有些開大車的車主改換小車,有些人家裡冷氣不再開那麼冷......那麼喊話的官員們呢,做到些什麼?上班或開會穿著厚重的西裝還戴個領帶,除非這官員超耐熱,不然室內必然是很強勁的冷氣吹著。只要那麼一個小地方就可以知道官員們有心沒心,要求別人做改變,有沒有感同身受從自己出發?
更晚些時候總算看到新聞播報馬總統響應節能,脫下西裝外套拿下領帶。雖然我並不很喜歡馬先生,但不論他是否作秀,作為一個官員,作為一個全民的總統,至少身體力行是最基本的。
2008年5月17日
日本的消費真的貴嗎
有時媒體報導日本的物價,或是國人窺探日本的消費,往往忘記把國民所得納入考慮。幾次進出日本幾個城市例如大阪、名古屋、京都等,一直有個感受,就是在日本的消費其實不高,甚至算是很低。舉例來說,在一般的店裡,吃個普通的拉麵,大概 600 元日幣可以搞定,以 1:0.3 的匯率來算,相當於台幣 180 元,看似不便宜(但其實在台灣吃碗拉麵不也要 150 台幣上下?),但若是以平均每人年國民所得來比較(日本約為台灣的三倍),那是不是說 180 元台幣的拉麵其實相當於 60 元而已?
換個說法就是假設以平均收入來說,若是你把整個月的薪水通通拿來買拉麵,可以買幾碗,而日本人的平均收入拿來買拉麵,又可以買幾碗。當然這是種很概略的比較法,所得稅、城鄉差距、住屋租金、水電瓦斯費率等並沒有考慮進去,但至少是一個比較的參考。我也很想了解正確的比較法應該是如何。
還有件我注意到的事,在書店翻了翻汽車雜誌,目前 Toyota Wish 2.0L 最頂級款約 250 萬日圓,換算台幣約是 75 萬台幣!難道說用國民所得的比例再去換算一遍,一台車相當於 25 萬元?
2008年5月7日
用亞洲萬里通里數兌換日航機票
前陣子用亞洲萬里通里數申請兌換日航機票,真是一波三折。先是在大約4/10從網上送出,等了幾天沒消息,打電話過去,客服說系統裡沒資料,馬上幫我登錄航班,告知我最遲在出發前10天一定要開票。後來在大約4/16打電話過去確認要開票,於是開始漫長的等開票作業,大概在4/24撥電話過去,客服告知票很多,應該快排到了,要我再等候;大約在4/30又再撥電話過去,客服說應該當週會收到電子機票;結果到了5/05已經離出發不到一週,依舊沒收到機票,從網上發查詢,詢問進度,隔天收到香港打來的電話告知票開好啦。
可以讓有意使用里數兌換免費機票的朋友們當一個參考,兌換免費機票最好還是儘早完成開票作業,免得天天心裡七上八下的,生怕最後票沒開出來。
此外,呼應有使用信用卡習慣的朋友們,如果也有興趣出國自助旅行,盡量把消費集中在可以用紅利兌換里數的卡片上,然後不要急著兌換,等紅利快過期再兌換。
以每多少消費金額可兌換紅利點數一點,以及多少紅利點數可以兌換里程一里來看,各卡別有所不同,網上有些資訊可以參考:
刷卡累積里程排名大地震 花旗紅利白金後來居上:http://www.billy.com.tw/finance_article.php?permalink=3760
累積飛行里程(2) ─ 信用卡紅利換里程:http://blog.pixnet.net/SweetMemory99/post/15662533
2007年11月27日
「少數服從多數」還是「多數暴力」?
這個話題挺有趣的,是「少數服從多數」呢,還是其實是「多數暴力」?
記得應該是小學時,學校為了讓學生們開始有所謂的「民主」觀念,開始教導「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這樣的觀念,小一時幹部應該會由老師指定,小二或小三之後幹部就開始用「投票」的方式進行。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多「表決」的事件開始發生,例如贊不贊成該週小考取消?某個自習課可否臨時改體育活動?校外教學要去哪裡等等。
大概自小五小六或國中時,學校課程開始教到自然科學與物理化學,開始介紹到像是牛頓、伽立略等人,這個時期我們學到了,原來在十六世紀以前,人類是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地球是平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註1)。直至「哥白尼」、「克卜勒」、「伽立略」等人相繼提出新的天文觀點,質疑過往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宇宙中心,甚至伽立略還「激進」的提出地球應是繞著太陽而轉,這樣激進的言論不能被教會所接受,伽立略因此終身被禁錮在家中不得與外界接觸。
註1:西元二世紀的「托勒密」認為地球為宇宙中心,其他的天體分別固定在許多不同的球面上,繞地球作圓形運動。
所謂的民主便類似這樣,當你與多數人的意見不同,即使若干年後證明你是對的,但在當時你就是錯的。只是較為先進的民主觀念,希望能夠尊重少數人的聲音,大抵是很多事情並不是明顯的對或錯,只是多數人比較傾向於某種做法或看法,在能力所及,如果能讓少數不同意見的人也能夠有所滿足自是最好。就好比說即使紀律嚴明的軍隊也會特別為素食者另行準備餐點,更別說一般人的宴客也常見會為素食者準備特別餐點。
但是多數暴力是怎麼回事?簡言之就是多數的既得利益者僅為自己的便利而行事,並未去考慮其他少數者應有的權益。
偶爾我會搭乘捷運上班,正好我上班的路線與尖峰時段的人潮方向相反,更詳細的說,我上車地點本身就是個商業區,因此從捷運站出站的人潮相當的多。捷運站在地上畫有進出站的動線,但上班尖峰期,出站與進站的人數比例可能是 50 比 1 ,甚至是 100 比 1 。也就是說突然間湧出 100 人出站,同時卻可能只有 1~2 人進站。即便四部手扶梯動態的調整成三部出站一部進站,但通到卻總是塞滿出站的龐大人潮,大約八成以上的出站人潮無視於地上的動線,大辣辣的逆向走在應屬進站的動線上,大概心想反正沒什麼進站的人嘛,有何不可。僅有大概一至二成的人遠遠的若看到有進站的人靠近,會盡量空出通道讓進站的人得以行進。這就是一種多數暴力的表現。
多數暴力,大概是群居動物的天性吧。偶爾電視轉到 Discovery 或是國家地理頻道,看到拍攝野生群居動物的生態,有時就會看到某些較弱勢的個體被群體所排擠,搶不到較暖的地方避寒,或是搶不到足夠的食物,漸而變成體弱多病,當遇上獵捕者時,則往往成為必然的犧牲品。
想要改善,還是只能盡量自發的去關懷周遭,注意他人的感受,在行有餘力時多給其他人一些空間吧。這種風氣是要靠群體養成的。
2007年11月15日
是文化入侵還是全球化的常態?
生活周遭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入侵的跡象出現,但是,究竟是文化入侵,還是全球化的常態之一?
當你在跟別人允諾你一件事情時,過往的人或許會說「好的」,但你說「OK」好像也並不會怎樣特別。當你發現你統一發票中獎了,你或許會說「太棒了」,但你如果說「wonderful」就似乎有點刻意了。有些詞語是隨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之後,便會逐漸的習慣在日常生活的詞語裡頭夾雜著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特定詞語。
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外來用語的逐漸普遍,似乎多數的人感受不深,但喜愛看日劇的人,或是有學日語的人,便會知道現代日語裡有相當多的外來語,有些外來語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甚至沿用至今,很多人還誤以為是台語。例如「機車」,你說「歐都麥」也不太有人會聽不懂,但其實他是日語裡的外來語,原是英語的「autobike」。
自從台灣解嚴之後,各地方語言開始重新被重視,台語也有相當數量的用語被「國語化」或者說生活化了。生活周遭會經常聽到國台語夾雜的對話,多數的人也習以為常了。
然而,玩電腦的人大概是較早面對來自對岸用語的其中一個族群。過往有不少中文的資訊來自對岸,或是有不少的軟體被翻譯成簡體中文,早在 Intel 80286 的倚天中文時代便已經有簡體中文轉換繁體中文的程式了,於是,只要簡單的轉換內碼,簡體中文便可用繁體中文對應的內碼與字體來呈現。例如「工厂」可以被正確的轉換為「工廠」,「电视」轉換為「電視」等。
但有些詞語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衍生出不一樣的慣用說法,或是有些是翻譯自國外的詞語,翻譯的結果略有不同。舉例來說,常見的「Default Value」台灣慣用「預設值」,大陸的翻一則是「默认值」;「password」兩岸雖都說「密碼」(密码),但大陸那邊也有說「口令」的;Windows XP起安裝後必須要「Activate」,台灣翻譯成「啟動」,大陸說「激活」;當要建立一個新的文件時,台灣說「新增文件」,大陸說「创建文档」......
對於說慣、用慣「預設」、「啟動」、「新增」、「檔案」等這些詞語的台灣人,看到「默认」、「缺省」、「激活」、「创建」、「文档」等字眼,應該多少會感到不習慣。
還記得給年前我初次到大陸出差,那邊的同事對我說要請我向上面申請一樣東西,他連說了數次我都全然不知他在說什麼東西,我甚至請他乾脆講英文罷了,最後才知道他是說「U盤」,也就是早期我們說的拇指碟(現在很少這麼說了),或是隨身碟。
現在隨著兩岸開放,許多電視劇往大陸那邊發展,兩岸的演員合作來演,已經分不清究竟屬於台灣電視劇或是大陸電視劇了。也因兩岸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更多大陸那邊的用語開始出現在生活周遭,好比有些新聞主播開始把「火紅」放在嘴邊,過去台灣是不會用「火紅」來形容一個藝人正值頂峰時期,通常是形容某某人很「紅」。在大陸那慣用「很火」,等同於台灣這邊說的「很紅」。
我著實想了好一會,這是文化入侵還是全球化的一環?即使像是全球化的一個部份,但怎麼想也覺得與「外來語」不太相似。外來語,直覺會覺得是近似於「歐都麥」、「韓都魯」(方向盤,handler)、「OK」、「soga」等這一種類型,但來自大陸那邊的用語融合進台灣這的日常生活,卻怎麼也不像一種外來語。想了想,如果說把大陸的用語,與國台語混用的情況作個比較,卻突然發現這樣的相比挺相似的。
說慣台語,或是處在很多人講著地方語言的環境,自然而然對於國台語夾雜的狀況能夠適應。一個原本不太會說台語的人,久而久之也會習慣這種國台語混用的情況。大陸用語出現在台灣這邊的日常生活中,情況挺類似的,如果就把他視為是某個地區的慣用語言,簡言之,把他視為方言的一種,似乎就很能理解了。
2007年11月14日
店內人氣與營收之間的關係
一些可讓顧客久留的商店,例如餐飲店、書店等,人氣的多寡,與其營收不見得成等比例。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顧客的消費額度,以及顧客的流通率。
設想一個步調很快的早餐店,姑且不看外帶餐飲的顧客,若這家早餐店在店內用餐的顧客,平均都是大約 10 分鐘就會離開,假定店內共有 30 個座位,則一小時內大約會有 180 位顧客,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座位在每小時可以服務 6 位顧客。
如果對比一家咖啡連鎖店這種顧客往往會喜歡在店內待較久的店,同樣我們以早餐的熱門時段來作推估,假定顧客平均待 20 分鐘後離開,也就是說每個座位平均每小時可服務 3 位顧客,若該店同樣有 30 個座位,則一小時內僅能服務 90 位顧客。
如果說你今天開了一家店,一開始客人不熟悉你這家店,但逐漸的你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客人也越來越習慣與喜歡你這家店,直到有天你店內開始在黃金時段以及前後一~二小時之間高朋滿座,先別高興的太早,也別高興太久。要分析一下營收是否真的增加了。
我有時候看到有些店,顧客可能進門只點個基本餐,然後就在裡頭待上個 2 ~ 3 個小時,如果說是人少的時段也就罷了,若是尖峰時段,那將會影響到可服務的客人數,自然也就影響到總營收量。最明顯的例子是速食店這種屬於半開放式的餐飲店,顧客在一樓點完餐就到二樓以上的樓層用餐了,結帳完畢之後,店員將不需要再為顧客進行服務,也不會去理睬顧客。則當顧客在店內待很長的時間,那麼當座位不足時,想要內用的顧客便將受到影響。
在鬧區或是補習班密集的地區的速食店經常是一位難求,仔細一看,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裡頭看書,桌上僅有一杯飲料,這些學生可能一待就會待上三小時。類似這種例子,將會是營收的一種盲點,即看似高朋滿座,但實際的進帳卻有限。
因此,假若在鬧區開店,要斟酌一下希望可以讓顧客待多久。或者說,必須要好好評估總成本,然後去計算平均每位客人的消費額,再比較平均每小時必須要能夠服務多少顧客才能攤平成本,以這樣的角度思考應該怎樣規劃店內的桌椅擺設,以及店內的氣氛。
如果說希望客人只是到店用餐後就離開,並不希望客人久留,那就應避免讓店內氣氛過於悠閒。如果希望提供一個可以讓客人久留的地方,那麼不僅是店內應舒適之外,也要好好考慮提高餐點的單價,必須有類似「出租空間」的概念,才能攤平成本。
2007年11月9日
Professional
方法論
2006年1月3日
民航法規-電子儀器的使用限制
前些日子搭乘飛機返抵國內後,在飛機降落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是跟電子儀器使用相關的一段爭執。
先看一下相關的法令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四十三條
航空器,除經民航局核准外,不得裝載武器、彈藥、爆炸物品、毒氣、放射性物料或其他危害飛航安全之物品。
航空人員、航空器上工作人員及乘客不得私帶前項物品進入航空器。於航空器關閉艙門並經航空器工作人員宣布禁止使用時起至開啟艙門止,亦不得使用干擾飛航通訊之器材。
前項干擾飛航通訊器材之種類,由民航局公告之。
....
第一百零二條
違反第四十三條規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干擾飛航通訊器材種類
中華民國90年10月2日企法(90)字第0029986號
一、依據:民用航空法第43條第三項訂定。
二、適用範圍:搭機旅客於關艙門後經航空器上工作人員宣佈禁止使用個人電子用品時起至開艙門止,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國內線全程禁用以下電子用品:
1.個人無線電收發報機 (Citizen Band Radios )。
2.行動電話 (Cellular Telephones)。
3.各類遙控發射器,如電動玩具遙控器等 (Transmitters that remotely control devices such as toys)。
4.個人視聽用品如CD/MD/VCD/DVD/MP3/ 唱盤與TV Receiver 。
5.攝影裝備如Video Camera and Portable VCR
6.電子遊樂器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Devices)。
7.電腦及週邊設備 (Computer and Peripheral Devices),如Laptop/PDA/Electronic Dictionary/Calculator。
8.收音機 (Radio Receiver)。
9.其他發報類電子用品 (Transmitting Devices)。
〈二〉、國際線全程禁用以下電子用品:
1.個人無線電收發報機 (Citizen Band Radios)。
2.行動電話 (Cellular Telephone)。
3.各類遙控發射器,如電動玩具遙控器等 (Transmitters that remotely control devices such as toys)。
4.其他發報類電子用品 (Transmitting Devices)。
〈三〉、國際線起飛及降落階段(飛行高度壹萬呎以下)禁用以下電子用品:
1.個人視聽用品如CD/MD/VCD/DVD/MP3/ 唱盤與TV Receiver。
2.攝影裝備如Video Camera and Portable VCR。
3.電子遊樂器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Devices)。
4.電腦及週邊設備 (Computer and Peripheral Devices) ,如Laptop/PDA/Electronic Dictionary/Calculator。
5.收音機 (Radio Receiver)。
三、附註
〈一〉、航空站應於站內運用文宣及廣播向旅客宣導個人電子用品禁止使用規定。
〈二〉、航空公司應於報到櫃台提示旅客個人電子用品使用規定。
〈三〉、航空公司應於關艙門後提示機內旅客禁止使用個人電子用品規定。
〈四〉、旅客使用本規定適用範圍所列以外之電子用品時,於飛行 中如機長懷疑干擾飛航系統,得要求停止使用該項電子用品, 並於確定不影響飛行安全情況下,准許恢復使用。
(五)、機上違規使用電子用品時,依民航局訂定之「機上乘客使用 個人電子用品處理原則」辦理。
事情是這樣的,飛機將要降落但尚未停妥,機艙門也尚未打開。某位乘客A拿起數位相機,準備拍照,旁邊的乘客B制止乘客A的不當舉動。乘客A或許認為飛機都已經著陸了,有什麼關係,乘客B確認為應該遵守規定,不得使用電子儀器,以免影響飛行安全,並且告誡乘客A,規定上不可使用電子儀器。乘客A確認為乘客B很煩,是在騷擾他。
事情或許有其他因素影響,例如雙方互動的語氣、用詞,甚至當時有無實際行動制止之類,這些因為也無法釐清,姑且先不談。
總之當時遇到這樣的插曲,一方似乎是認為都已經降落,想要拍照,另一方要制止,但是結果是被制止的認為遭到騷擾,制止的認為犯錯的人已經違法,還不知錯,更認為別人是騷擾,因而不願善罷甘休。當雙方音量越講越大,也引起其他乘客以及空服員的注意,並且出現勸和的狀況,包含空服員勸說,希望乘客著眼逾現下已經安全著落,大家難得愉快歸國之類的話語。
您怎麼看待這樣的事件呢?
若您是發現有人違反飛行安全的法令,您制止,卻被說是騷擾,空服員該要制止的,卻勸和。您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還是您要控告航空公司或是舉發違反航空法的那位當事者?
若您是犯錯的那位,您要怎麼處理當時的狀況?您或許真的不知事情輕重,犯了錯,但是覺得對方實在語氣惡劣,甚至您真的覺得對方的動作令您很不舒服,您覺得他是在騷擾,您該怎麼做,控告對方騷擾?還是您後來知道事情嚴重,知錯了,您要怎麼讓事件結束,您要怎麼對指證您的人,但是因為您說他騷擾,這樣的話語,您如何在對方盛怒之下,向他道歉?
若您是空服員,您該怎麼處理?通知航警局來處理乘客違反航空法的事件,還是著眼於當時飛機已安然停妥,倉門也已順利打開,告誡犯錯者以後不要再犯,然後讓事件就此結束?
您想想囉~
2005年8月14日
產品說明書反應該廠牌的專業度還是對客戶的重視度?
打算為家裡買一台空氣清靜機,盤算了很久,今天做了一下訪價,最後到了大賣場去比價。終於,抱了一台自己還算滿意的款式回家,拆封,翻說明書,插電,開始運轉。
一向不愛看說明書的我,基本的翻一翻還是會的。一項產品,說明書裡可能會告訴你,開始使用前,請先做哪些動作,也會告訴你,這產品該怎麼使用,該怎麼保養,應怎樣避免耗損,以及該怎麼排除故障等。因此,即使我個人不是很愛翻閱說明書,但是總是會大致瀏覽一遍。
不過,說實話,看到這產品的說明書,其實挺失望的。買了一個國內知名品牌的產品,並且他的產製地也是台灣,是台灣字有的國產品。說明書,小小本,簡簡單單不過十來頁。別說空氣清靜機的說明書有什麼好寫,事實上,用新的廠商,可以將一台空氣清靜機的說明書,寫上至少三四十頁。
姑且先不把範圍侷限在空氣清靜機,就光談說明書吧。
過往我也陸陸續續買過不少商品,像是家用DVD播放機、全平面映像管電視機、光碟燒錄機、電風扇、無線網路路由器、有線網路IP分享器、電子琴、硬碟機、硬碟外接盒、數位相機......林林總總的商品,國產、日製、美國製等來自不同國家的商品,並且有的是原裝進口,有的其實是國外廠牌但是產自第三國等。
從這些不同屬性的商品,以及同屬性商品但是不同產地,這樣來作比較,其實我約略發現,普遍來說,台灣廠商不管是原製造商或是代理商或是台灣分公司,普遍對於說明書不甚重視。
拿我過去曾買過的日本原裝進口的數位相機來作例子,因為那款項機是專做外銷的,裡頭並沒有附上日文版說明書,但是有英文說明書,以及中文說明書。英文說明書大約有三百頁以上,然而中文說明書卻僅有兩百頁左右。雖然說,說明書在不同語言的確會因字句的長短而使頁數會有一些小差異,但差異到一百頁應該是不會有的。並且,實際比過章節以及內容發現,有兩百多頁的中文說明書雖算是詳盡,但是有三百多頁的英文說明書裡卻有很多進階設定說明是在中文說明書裡看不到的!
這表示些什麼?廠商不夠用心不願意認真的把說明說詳盡的寫好?還是國人其實普遍也不重視產品的說明書,跟我一樣,電器買回家,插電後就馬上開始用了,不需要說明書?
我在公司裡有位資深的業務,他剛好最近跟我聊到,有一些類型的客戶,當他們在審視廠商時,或是交貨驗收時,他們就是會預期希望看到厚厚的一本說明書。如果你只能給他幾十張雷色印表機印出來然後用釘書機釘起來的說明書,他會認為你這廠商很不專業。並且他們會認為能做出厚厚一本說明書的廠商,某種程度上,這家公司肯定規模夠大,也夠專業,也夠重視他們的客戶。
試想,若你是廠商,你究竟是認為你的客戶都很聰明,一點就通,不需要編制非常詳盡的產品說明書,還是其實你是當他們是傻瓜,只要跟你買產品就好,事後有問題,再說?
反過來講,你是希望你客戶只要跟你買東新就好,其他相關服務不管他,產品買回去不會用不關你的事;還是你希望你的客戶包含將你的產品買回去之後,對你的產品以及公司形象都很滿意,包括認同你對客戶的熱心服務與尊重?
2005年8月2日
量販通路、便利商店、以及傳統通路的價格迷思
記得約略十年前左右,先是萬客隆開始營業,他起先的經營模式是倉庫式的。受限於當時法令規定,萬客隆採會員制,且會員的申請必須是公司行號。早期會員的申請審核還有點嚴格,你還必須出具公司證明,當然各分店落實的程度再談。此外,萬客隆的商品,都是真的量販的,比方說,你要買個A4紙,你只能一次買半打或一打,他不單賣一包的。
過些時候,家樂福開始開張,他起先也是採倉庫式的,也是要會員申請,但是會員申請的規定就比較疏鬆,你可能給張公司名片他就讓你申請。目前大家所認識的家樂福,基本上已經不是過往那種倉庫式的營業了。
為什麼要提這個主題呢?因為在過往這些大型量販店開始營業時,由於他的商品「普遍」都很便宜,大家一窩峰的往那邊跑,傳統所謂的雜貨店或超市生計受到影響。以往大家習慣的消費模式改變,例如你憑常會在鄰近的雜貨店或超市買日常的用品,如衛生紙、奶粉、沙拉油等,這些東西大家開始往量販店跑。
不過,當時,母親的研究卻發現,鄰近的大型超市,很多商品卻往往比大型量販店還便宜!?奶粉、沙拉油、醬油等,量販店常常還貴個一、二十元!?那大家為何印象中量販店東西便宜,開始第一優先想往量販店跑?
你有沒有想過,量販店哪時真的跟你保證他裡頭所有的商品一定比外面便宜?
量販店打的主意,不過是針對某些重點商品,他策略性的超低價,吸引你過去。由於他裡頭的商品上千種,你一旦去他那裡,你由於一方面對他的印象是東西都比較便宜,另一方面因為商品齊全,你會乾脆把日常生活相關的東西一併購買。食、衣、住、行、育、樂,樣樣全包。
食:量販店內,從乾糧如餅乾等,蔬果,料理相關如醬油、調味料等,飲料,酒等
衣:量販店往往有自有品牌的服裝,從襪子,內衣褲,休閒服,鞋,到西裝套裝等都有
住:油漆,簡易傢具如櫥櫃、床墊、書櫃等
行:汽機車相關配件用品
育:量販店內現在多伴有一些書,適合一家大小不同年齡層觀看的書
樂:休閒用品,例如烤肉用具、野營、體育用品等
量販店打的主意就是這樣,他一方面盡量讓他的商品齊全,一方面吸引你過去消費,並且希望你在那邊盡量把你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所有相關用品一次夠齊,還包含一家大小的全部買齊。但是量販店真的有跟你保證每樣商品都一定便宜嗎?沒有。
舉最簡單的例子,台灣啤酒玻璃瓶裝,傳統超市一瓶賣45元,量販店一般定價也是45元!雖然台灣菸酒公司的商品價格是比較硬一些,但至少這就是一個參考了,尤其在台灣菸酒公司從早先的菸酒公賣局民營化之後,其實價格也已經比較符合市場機制了,量大,其實價格都可以很漂亮。但是你還是看到,量販店銷量大,但是賣給你的價格卻比你鄰近的超市沒有便宜到哪去,甚至更貴!
接著來看看傳統通路,傳統通路包括社區性的超市,跟已經很難看得到的鄰里的雜貨店。
一個量販的迷思繼續存在著,為什麼在量販店已經很普遍的現在,還是有不少商品居然還可以在傳統通路買到比量販店更便宜的價格?
例如離我住的地方不到30秒路程的一間沒有加盟的便利商店,其實就是改良版的雜貨店,裡頭賣的一公升裝美樂、ASAHI、麒麟等啤酒,幾乎永遠都比超市跟量販店便宜?量販店在沒有特價時,一公升裝麒麟啤酒,還要賣你一瓶115元,我附近的雜貨店卻可以全年賣你105元!
跳到便利商店好了,現在全台的便利商店,在都會區已經算是很氾濫了,方圓5分鐘路程的一個範圍內,可能會有超過三~四家便利商店,例如7-Eleven、全家、萊爾富、OK等,稍微離市中心遠一些的地方,便利商店其實也還不算少,對於在都會區生活的人來講,方便是很方便,半夜渴了,肚子餓了,都還可以到這些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買些東西充飢。
可是便利商店卻也同樣的從來沒跟你說他的東西便宜,他只是想跟你說他想做你的好鄰居。大家都知道,你如果在外租房子,平時買包裝水在家引用,你不會到便利商店買,因為貴。你會找空去超市或量販店一次買個幾瓶。偶爾缺個什麼,或臨時想吃個餅乾,是會到鄰近的便利商店買沒錯,但是你可能還是會計畫性的不定時的到超市或量販店買些東西,例如洗髮精、沐浴汝等,你通常不會在便利商店買。
但是再拿傳統雜貨店來比較一下,如果你很「幸運」的,住家附件還有雜貨店還營業著,你大概會發現,像是飲料、零食等你本來可能會在便利商店購買的,這些東西在雜貨店裡,卻幾乎都比便利商店便宜!!
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對勁?
為什麼像量飯店這種每天單日可以賣出數量非常龐大且產品線非常多樣性的商店,以及在全台擁有非常多據點、每天累計起來總銷售量也很驚人的便利商店,他們店內的商品卻往往並沒有比傳統通路賣的還要便宜!這是不是一個合理的現象?
如果你經常到了量販店,就會某種程度的認為裡頭東西幾乎都很便宜,然後會盡量把你日常相關所需一次購足,或是你是平常覺得方便就好,所以經過便利商店就會消費的人,你是不是要稍微思考一下,你的消費行為,在供需機制下相對於商品的價格,合不合理?
傳統通路下,只有零售店才可以直接販售貨物給消費者,製造商、代理商、大盤商、中盤商,乃至於小盤商,在過往都是禁止直接販售商品給消費者的。那麼對於量販店這種具有中、大盤商規模但目標客戶確實消費者,以及在全台有相當大規模的連所便利商店,他們的售價究竟合不合理?
您好好的想想看~~
2005年4月29日
再談選購NB
再談談選購NB吧
拿最近NB市場的實例,或許會比較有趣
* 大尺寸,還是小尺寸
買NB,你要買大尺寸,還是小尺寸?
12吋NB,長時間使用,螢幕大小真的太小,眼睛肯定會很酸。回想以往使用15吋CRT,然後把解析度設定成1024*768的時代吧~~
14~15吋的NB,對眼睛來講,輕鬆多了,可是,2~3公斤的重量,帶來帶去,可真不方便。次數多了,乾脆不帶了,那又失去NB容易攜帶的利基了!
* 高階還是中階?
你要買 Pentium M 還是 Celeron M?要最新的 Sonama 、Dothan 還是要普通的 Pentium?
* 內建顯卡還是獨立顯卡
其實我不太玩遊戲,所以獨立顯卡對我來講不需要
實例:
Acer TravelMate 2303Lci: CM1.4, 40G HD, Combo, 15": $28,000
Acer TravelMate 382Tci: PM1.6, 40G HD, Combo, 12": $40,000
Acer TravelMate 4102Lci: PM1.73(Sonama), 60G HD, Combo, 15" 64M ATi: $40,000
Acer TravelMate 3002WTci: PM1.73(Soname), 60G HD, 512M, Combo, 12": $50,000
你會買哪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