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工作態度 (1)    方法論 (5)    本土化 (9)    危機管理 (2)    死亡 (1)    自我成長 (1)    自我管理 (3)    決策管理 (1)    版本 (1)    社會 (2)    品管 (3)    風險管理 (1)    效能 問題 (1)    時間管理 (5)    專案 (10)    教育 (1)    產能 (1)    產業 (5)    軟體 (4)    測試 (10)    閒聊 (14)    溝通 (4)    道德 (1)    漫談 (23)    管理 (1)    機器翻譯 (1)    簡轉繁 (2)    翻譯 (8)    booksore (1)    Chinese (1)    Flash (1)    G11N (1)    I18N (3)    Industry (1)    L10N (8)    politics (1)    Project Management (6)    Revision (1)    Software (3)    Testing (4)    Time Management (1)    Translation (4)    UI Design (1)   

2011年10月24日

從本地化看市場尊重

如果有一項商品,原製造國是日本,例如日本的啤酒好了。現在有進口商想要把該項啤酒,原裝從日本進口近來。首先會遇到一個小課題,所有在台販售的商品,必須至少有明確的中文商品說明(註1),例如商品品名、原料、產地、廠商資料等等。

廠商可能會簡單的印製一張具有詳實中文商品敘述的貼紙,在進口後,逐一張貼;或是將該貼紙內容在與原廠協商溝通後,由原廠在封裝時一併貼上。或是在與原廠溝通後,原廠在生產時,鋁罐即以中文印製。

如果是電器產品,除了商品包裝以外,還有電器上面的各個操作文字說明,例如電源鍵等。另外還會有產品的說明書,如果是有畫面顯示的電器,例如電視,還會有開機後的文字敘述。基本上這些說明文字,都可以被翻譯成本地語言,這樣的舉動稱作為本地化。本地化程度端視該產品對目標市場的重視程度,以及其背後具有的淨利(經費)。較低利潤的商品,也許就只有包裝有中文化,以及很簡易的中文說明書。

本地化的目的與考量可能有很多種,但不外乎希望該產品在目標市場可以獲得較大的銷售量、符合當地法令、符合當地特殊文化與環境、以及獲得較佳的使用者經驗。最後一項往往不是多數廠商會認真考慮的。

本地化的需求,不光是產品說明的部分,像是電器產品的插頭形式、電壓、電流、頻率;或是電視屬於 NTSC 還是 PAL等,這些不同地區具備有不同的規格規範,都需要逐一注意。

像有些商品並未做外銷的打算,自然不會考慮該商品可以符合其他國家的環境使用需求。例如如果你在日本買了一台 CD Player ,他所附的電源線就僅會是日本的規格,你在台灣要使用,就要自己想辦法處理插頭形式的轉換。同樣的,如果是本地代理商想要引進,他就應該幫顧客想好插頭形式的問題。

如果你有一項商品,你希望可以拓展市場到日本,你就要認真考慮好好的把該商品的各種說明翻譯成日文;這項商品如果還想賣到美國,那麼你最好除了英文以外,也認真考慮要提供西班牙文;如果你想賣到歐洲多個國家去,那麼那些國家的語言,你最好都做好準備。

部分特殊的商品,你還要仔細考慮,你所提供的西班牙文,是否符合當地所慣用?例如在西班牙使用的西班牙文,可能會與拉丁美洲例如墨西哥所使用的有所不同,你的商品如果僅翻譯了符合西班牙慣用的西班牙文,賣到墨西哥去,會不會造成一些問題?如果你很重視這塊市場,那麼你最好做好準備。

註解:

  1. 商品標示法:
    第九條
    商品於流通進入市場時,生產、製造或進口商應標示下列事項:
        一、商品名稱。
        二、生產、製造商名稱、電話、地址及商品原產地。屬進口商品者,並
          應標示進口商名稱、電話及地址。
        三、商品內容:
          (一)主要成分或材料。
          (二)淨重、容量、數量或度量等;其淨重、容量或度量應標示法
             定度量衡單位,必要時,得加註其他單位。
        四、國曆或西曆製造日期。但有時效性者,應加註有效日期或有效期間。
        五、其他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行標示之事項。
        商品經認定原產地為我國者,得標示台灣生產標章。
        前項原產地之認定、標章之圖樣、推廣、獎勵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
        機關定之。

2011年10月19日

HTC、Asus、Acer的全球發表布局與定價策略

我不是專業的市場觀察家,但講講自己心裡想法總是 OK 的吧! 近年來,Acer 與 Asus 在全球的市佔率越來越高,隨著 HTC 手機也開始在世界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開始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但台灣的使用者除了在支持優秀的國產品之餘,也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是 Made in Taiwan 或是至少是在台灣設計的產品,新產品的發表為什麼在國外,甚至很多新機種先在國外上市一陣子後,台灣才見的到蹤跡!
選擇在國外作發表會,自然有市場能見度的考量問題。一個產品,選在倫敦、巴黎、香港、東京、或是紐約作發表會,各有不一樣的意義與效果。但我個人覺得,即便在國外進行發表可以收到較大的效果,廠商是否真的重視本地用戶,其實顯而易見。華碩的 EeePad Transformer 可以做到優先在台灣上市,即便是很少量的,至少台灣是第一批。
廠商要選擇在國外進行發表,其實也可以在台灣加開一場,即便是在國外發表會之後。


試想,如果說 Sony 發表一款革命性的新相機時,選在倫敦作發表會,但是不會在日本進行任何的發表;甚至國外優先上是一~二個月後,日本才可以買到該產品,你覺得這狀況可能發生嗎?就算發生了,你覺得合理嗎?
台灣品牌的產品,不僅國內使用者很感興趣,媒體一樣很感興趣,如果說為了報導台灣的產品,媒體得各自想辦法搭飛機到國外才能取得更多的產品資訊報導,如果是為了搶先報導也就罷了,如果這是唯一方法呢?

再說定價策略,最近看網路上有些人有不一樣的意見,大致上分為兩種:

  1. 第一種大致上是覺得台灣的產品,為什麼遠渡重洋之後,在海外反而比較便宜,照理說應該在產地較便宜不是嗎?
  2. 第二種大致上覺得廠商在各個不同國家地區會有不一樣的市場考量,並且有些人認為跟該地平均國民所得沒有相關!
我的想法是,即便廠商跟各國家的通路商(例如電信商)有一些搭售的合作方案,導致該產品在海外的售價較便宜,而相較於台灣也許因為通路與市場定位問題,價格恰巧比較貴一些,這些聽起來都是可以理解的狀況。
但我的看法有兩個,其一是現實問題,同樣的產品到了高所得的美國,價格不僅不一樣,還比台灣便宜!這狀況可以去想像一種狀況,如果說越南某家生產布鞋的廠商,布鞋在原產地國家賣 100 元台幣,但是到了台灣只要 70 元,你覺得越南人知道了會作何感想?
另一個想法就無關售價。我們都知道,日本品牌很常有某些規格僅限日本販售,海外不銷售。例如 Sony 也有某形式的筆電,僅限日本販售,海外版的就抽掉某些功能,或是換用不一樣的材質。這狀況使得很多買家甚至自己飛去日本買,或是委託友人,或是找代購,才能買到。但是看看台灣品牌的產品,不說很多款式台灣都是很晚才上市,更多狀況是某些特殊款式只在海外販售(這邊非指某些僅針對特定國家硬體環境設計的款式)。結果也搞得國人若想要取得那些款式的商品,得飛海外或託友人代買。

其實我覺得這是這些品牌還不夠具有足夠實力與信心才會表現出來的狀況。

你看看幾次 iPhone 與 iPad 上市,Apple 根本把台灣擺在相當低的優先,但例如日本就在很高的優先,為什麼?因為日本市場很重要,台灣市場很不重要。
那麼日本品牌的產品為什麼會有一些款式僅限國內發售?因為本地用戶很重要,大概也很捧場很死忠。
而台灣的品牌呢?我覺得大概是巴結或者說去求去企盼外國人買都來不及了,因為不夠知名,所以採低價策略,所以採海外限定策略。而台灣本土反正也不很支持,姑且就算了!

是不是這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