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 (localization) 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於是本地化的結果越來越不本地化?
原本本地化不僅僅只是要完成「翻譯」而已,例如當 CSI 影片裡出現一名無名屍,被貼上「John Doe」或是「Jane Doe」,我們要的不是把它翻譯成「竇約翰」或是「竇珍」這種荒謬的名字,而是要知道原來這兩個名字在美國常常被用在不知名的人身上,而這時本地化必須要去研究在本地(台灣)通常會怎樣處理這種狀況,例如醫院或是停屍間是不是通常會將不知名的屍體貼上「無名氏」的名條。
為什麼說本地化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呢?為什麼說本地化越來越不本地化呢?其實要真正的本地化,相當花時間,成本也很高,類似於一個電器產品如果要輸出到某一國家,必須通過該國特有的檢驗一般,本地化原本必須多加訪查當地的文化風俗,必要時必須加以修正文詞、用色、包裝,甚至更改設計(例如電器的電源插座跟電壓)。但是隨著本土化產業的擴展,越來越多公司知道且熟悉本土化的概念與方法,也開始著手改進成本與流程。於是,過程當中便開始思考哪些過程可以拆解並且集中到某些國家去做,例如中日韓屬性接近,可以集中在台灣或中國製作,東歐語可以及中到波蘭,西歐語可以及中到愛爾蘭等等。更有甚者,將整個本土化流程拆解的更加細,最後只有翻譯真正發到每一個國家,其餘的部份全部集中到某個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越南等等。
這樣做可不可行呢?可,但是往往品質不佳。比方說歐語常使用斜體字來代表某些意義,例如轉述的語句,看起來的效果如下:
I don't know 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But I heard Tom said that "I am pretty sure everything is just fine because I have checked everything."
但是針對中日韓的方塊文字,斜體字往往使得閱讀變得困難,例如以下:
「斜體字並不太適用於中日韓的文字表現,因為斜體會使得可閱讀性降低」
當一個本土化過程細部拆解到只有翻譯發送到本地,其餘的作業都集中在一個不熟稔各地特有文化的國家,很難保證製作出來的結果會真正達到「本地化」。
意欲進行本地化的廠商應多加思索原本要本地化的用意是什麼,那麼最後所採行的方法是否真能達到原本預期的效果。
[正版購買] PicPick 7.3.1 免安裝中文版 - 有馬賽克功能的擷圖繪圖工具
-
幫圖片打馬賽克的免費軟體 -
PicPick,這款來自韓國的軟體以「美工人員的全方位設計工具」自居,內建許多小工具,包含:螢幕擷取、色彩選擇器、放大鏡、尺規、十字線、量角器、白板...等等;螢幕擷取功能不會有缺角的問題(如:Windows
7),圖片編輯器功能強大,畫框框、畫直線箭頭、畫曲線箭頭都是專業等級的...
25 分鐘前
2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