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工作態度 (1)    方法論 (5)    本土化 (9)    危機管理 (2)    死亡 (1)    自我成長 (1)    自我管理 (3)    決策管理 (1)    版本 (1)    社會 (2)    品管 (3)    風險管理 (1)    效能 問題 (1)    時間管理 (5)    專案 (10)    教育 (1)    產能 (1)    產業 (5)    軟體 (4)    測試 (10)    閒聊 (14)    溝通 (4)    道德 (1)    漫談 (23)    管理 (1)    機器翻譯 (1)    簡轉繁 (2)    翻譯 (8)    booksore (1)    Chinese (1)    Flash (1)    G11N (1)    I18N (3)    Industry (1)    L10N (8)    politics (1)    Project Management (6)    Revision (1)    Software (3)    Testing (4)    Time Management (1)    Translation (4)    UI Design (1)   

2009年6月30日

本地化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

本地化 (localization) 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於是本地化的結果越來越不本地化?
原本本地化不僅僅只是要完成「翻譯」而已,例如當 CSI 影片裡出現一名無名屍,被貼上「John Doe」或是「Jane Doe」,我們要的不是把它翻譯成「竇約翰」或是「竇珍」這種荒謬的名字,而是要知道原來這兩個名字在美國常常被用在不知名的人身上,而這時本地化必須要去研究在本地(台灣)通常會怎樣處理這種狀況,例如醫院或是停屍間是不是通常會將不知名的屍體貼上「無名氏」的名條。
為什麼說本地化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呢?為什麼說本地化越來越不本地化呢?其實要真正的本地化,相當花時間,成本也很高,類似於一個電器產品如果要輸出到某一國家,必須通過該國特有的檢驗一般,本地化原本必須多加訪查當地的文化風俗,必要時必須加以修正文詞、用色、包裝,甚至更改設計(例如電器的電源插座跟電壓)。但是隨著本土化產業的擴展,越來越多公司知道且熟悉本土化的概念與方法,也開始著手改進成本與流程。於是,過程當中便開始思考哪些過程可以拆解並且集中到某些國家去做,例如中日韓屬性接近,可以集中在台灣或中國製作,東歐語可以及中到波蘭,西歐語可以及中到愛爾蘭等等。更有甚者,將整個本土化流程拆解的更加細,最後只有翻譯真正發到每一個國家,其餘的部份全部集中到某個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越南等等。
這樣做可不可行呢?可,但是往往品質不佳。比方說歐語常使用斜體字來代表某些意義,例如轉述的語句,看起來的效果如下:
I don't know 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But I heard Tom said that "I am pretty sure everything is just fine because I have checked everything."
但是針對中日韓的方塊文字,斜體字往往使得閱讀變得困難,例如以下:
「斜體字並不太適用於中日韓的文字表現,因為斜體會使得可閱讀性降低」
當一個本土化過程細部拆解到只有翻譯發送到本地,其餘的作業都集中在一個不熟稔各地特有文化的國家,很難保證製作出來的結果會真正達到「本地化」。
意欲進行本地化的廠商應多加思索原本要本地化的用意是什麼,那麼最後所採行的方法是否真能達到原本預期的效果。

2 Comments:

出張ホスト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家出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