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精確的評估團隊的效率,我想,正確的分析資料是最主要關鍵,其次是正確的分析觀點。
先歸納手上所有可用來作為分析的資料類型,接著找齊這些資料。
至於分析觀點,在分析初期,不妨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取出某一類型的資料作為主軸,再取出另一個想要對比的資料來作為資料軸。
例如,若要分析每個人的產能(效率),以人作為主軸,以產量作為資料軸。
這樣可以很快做出第一張分析表,記得為它套上圖表。
不過,很快的,你應該會發現,光是這樣的分析表,並不足夠。因為每個人所負責的事務並不盡相同,有些任務比較艱難,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有的工作必須等待其他人的結果,就像生產線那樣,你必須等待產線前端完成後你才能進行你的工作。
所以,如果分析表只是很單純的考慮人與產量這樣兩個類型的資料,並不見的能夠精確的反應實際的效能。
這應該是說這樣的分析觀點並不夠客觀。
短產出 x 長時間的複利效應:靠三種筆記,更靈活實現年度目標
-
我在「電腦玩物」部落格上,已經持續寫作 17、18 年,累積了超過 6000
篇文章。許多朋友問我,十幾年前是如何設定目標並持續經營部落格?面對不斷變化的趨勢,如何能持續分享提升工作效率的內容,並且堅持這麼多年?
最近在一場線上直播中,分享了:「*如何跳脫計畫,設計更靈活年度目標*」這個主題,我把分享過...
20 小時前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