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工作態度 (1)    方法論 (5)    本土化 (9)    危機管理 (2)    死亡 (1)    自我成長 (1)    自我管理 (3)    決策管理 (1)    版本 (1)    社會 (2)    品管 (3)    風險管理 (1)    效能 問題 (1)    時間管理 (5)    專案 (10)    教育 (1)    產能 (1)    產業 (5)    軟體 (4)    測試 (10)    閒聊 (14)    溝通 (4)    道德 (1)    漫談 (23)    管理 (1)    機器翻譯 (1)    簡轉繁 (2)    翻譯 (8)    booksore (1)    Chinese (1)    Flash (1)    G11N (1)    I18N (3)    Industry (1)    L10N (8)    politics (1)    Project Management (6)    Revision (1)    Software (3)    Testing (4)    Time Management (1)    Translation (4)    UI Design (1)   

2009年6月30日

本地化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

本地化 (localization) 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於是本地化的結果越來越不本地化?
原本本地化不僅僅只是要完成「翻譯」而已,例如當 CSI 影片裡出現一名無名屍,被貼上「John Doe」或是「Jane Doe」,我們要的不是把它翻譯成「竇約翰」或是「竇珍」這種荒謬的名字,而是要知道原來這兩個名字在美國常常被用在不知名的人身上,而這時本地化必須要去研究在本地(台灣)通常會怎樣處理這種狀況,例如醫院或是停屍間是不是通常會將不知名的屍體貼上「無名氏」的名條。
為什麼說本地化是不是正在走回頭路呢?為什麼說本地化越來越不本地化呢?其實要真正的本地化,相當花時間,成本也很高,類似於一個電器產品如果要輸出到某一國家,必須通過該國特有的檢驗一般,本地化原本必須多加訪查當地的文化風俗,必要時必須加以修正文詞、用色、包裝,甚至更改設計(例如電器的電源插座跟電壓)。但是隨著本土化產業的擴展,越來越多公司知道且熟悉本土化的概念與方法,也開始著手改進成本與流程。於是,過程當中便開始思考哪些過程可以拆解並且集中到某些國家去做,例如中日韓屬性接近,可以集中在台灣或中國製作,東歐語可以及中到波蘭,西歐語可以及中到愛爾蘭等等。更有甚者,將整個本土化流程拆解的更加細,最後只有翻譯真正發到每一個國家,其餘的部份全部集中到某個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越南等等。
這樣做可不可行呢?可,但是往往品質不佳。比方說歐語常使用斜體字來代表某些意義,例如轉述的語句,看起來的效果如下:
I don't know 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But I heard Tom said that "I am pretty sure everything is just fine because I have checked everything."
但是針對中日韓的方塊文字,斜體字往往使得閱讀變得困難,例如以下:
「斜體字並不太適用於中日韓的文字表現,因為斜體會使得可閱讀性降低」
當一個本土化過程細部拆解到只有翻譯發送到本地,其餘的作業都集中在一個不熟稔各地特有文化的國家,很難保證製作出來的結果會真正達到「本地化」。
意欲進行本地化的廠商應多加思索原本要本地化的用意是什麼,那麼最後所採行的方法是否真能達到原本預期的效果。

2009年6月25日

機器翻譯的技術瓶頸

今天在搜尋一些資訊時,從 Google 找到一個微軟的 KB 連結,於是連過去看了一下,好幾段文字讓我看了實在很頭痛,在這裡貼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當您使用的東亞的 ClearType 字型,在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時,您無法使用所提供的字型,內部前置字元。 使用東亞 ClearType 字型會格式化文字會有太多文字行之間的空間。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在 Word 2007 文件中請包含只 Meiryo JhengHei,或是 YaHei 的字型,請依照下列步驟執行]:

我去找了原文看了一下,看看各位看倌會不會覺得總算恍然大悟:
When you use an East Asian ClearType font in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you cannot use the internal leading that is provided by the font. The text that is formatted to use the East Asian ClearType font has too much space between the lines of text.
To work around this problem in Word 2007 documents that contain only Meiryo, JhengHei, or YaHei fonts, follow these steps:

我來把它們排成表格,並且對照 Google 的機器翻譯看看
SourceMSDN KBGoogle Translate
When you use an East Asian ClearType font in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you cannot use the internal leading that is provided by the font. The text that is formatted to use the East Asian ClearType font has too much space between the lines of text. 當您使用的東亞的 ClearType 字型,在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時,您無法使用所提供的字型,內部前置字元。 使用東亞 ClearType 字型會格式化文字會有太多文字行之間的空間。 當您使用東亞ClearType字體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您不能使用內部領導所提供的字體。的案文是格式化為使用東亞ClearType字體太多空間之間的行文字。
To work around this problem in Word 2007 documents that contain only Meiryo, JhengHei, or YaHei fonts, follow these steps: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在 Word 2007 文件中請包含只 Meiryo JhengHei,或是 YaHei 的字型,請依照下列步驟執行]: 要變通解決此問題在Word 2007中的文件只包含Meiryo , JhengHei ,或YaHei字體,請按照下列步驟操作:


基本上可以發現只要英文包含有子句時,也就是以 which, that, what, where 等所領頭的子句時,機器翻譯的結果往往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雖然確實英文的子句在現實生活中也很長令人聽不太懂,即使是英語系國家的人,對於冗長的子句仍就會感到困擾,那麼機器翻譯無法將具有子句的英文翻譯的通順,似乎不能太過苛責?

不過我倒是懷疑一些公司的資訊採用機器翻譯的結果,究竟能為使用者帶來多少幫助?雖然多數的關鍵字被翻譯出來了,文意也大概可以理解,但某些句子還是得要琢磨很久,我甚至有時會嘗試把句子反過來翻譯回英文,然後再去猜可能是什麼意思。

2009年6月22日

失去產業焦點還是忽略潛在商機

記得以前公司曾舉辦過一個內部活動,是讓大家分組來幫模擬推動一個提案,之所以叫做模擬提案,是因為客戶是虛擬的,每一組必須設想現在想要開發什麼客戶,然後草擬一個提案,活動最後要交付的是提案企劃書以及完整的匯報。

我記得在活動過程當中的幾次討論理,有個成員提了很多想法,也許因為我自認對公司的產業了解很多,他的很多想法被我視為偏離公司主要的產業焦點,而有不少被我打住。雖然我也有在思考不宜打住過多他的想法,怕反而壓抑了他的創新想法,只是當下確實我認為偏離產業焦點過多。

試想如果公司主要產業焦點是做醫療儀器,從醫療儀器的銷售推廣,要是有人聯想到看護,是不是太過偏離產業焦點?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例子。

基本上一家公司的主要營業領域有其一貫的脈絡,它不見得會一成不變,好比說釀酒公司延伸到生產面膜看似突兀,但必有期歷史與緣由(台酒公司的例子)。有不少新的營業項目是從其既有的業務加以延伸的,有些是將其核心產品技術加以應用在不同領域裡,有些則是公司調整營業目標,重新出發(也許本業還維持著)。

如果在集思廣益的狀況下,多種不同的想法確實可能激發更多的潛在商機,只是有時不了解公司本業的產業焦點也是個問題。我傾向於盡量讓自己先了解所屬公司的原有產業焦點與公司的競爭優勢,再來思考可以有哪些創新,會比較穩妥一點。只是有時在分工精細的狀況之下,大公司的小員工往往不易真正掌握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這時就有賴更高階的管理階層來傷腦筋了。

2009年6月11日

「破窗理論」解釋了不傷大雅但卻惹人厭的犯罪行為?

「破窗理論」對我來說是個新詞,他是個犯罪學的一個理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在 Google 上搜尋到更多資訊。簡單來說,破窗理論當初提出來時,認為當一個社區裡一間房子的玻璃破了,但很久沒人修理,久而久之鄰近的人或路過的人便認為此社區沒人關心、沒人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阿諾的電影「最後魔鬼英雄」裡也有個畫面反應了此現象。電影裡的電影裡的黑道大哥無意間發現了穿梭到現實世界的方式,也意外的發現在他的世界裡只要在街上一出現犯罪,警察很迅速的就會出現的現象,在現實世界裡並不存在。於是他在治安很差的地方即使開槍打死了人,路人甚至視若無睹的離去,促使他的犯罪想法為之改變。

想想看我們周遭有哪些屬於「不傷大雅」但卻很惹人厭的犯罪行為?我把我想到的列舉如下:

  • 商店佔用騎樓作為其營業用途,甚至往外推展道路邊白色道路邊線旁
  • 許多位於一樓的商家或住家以花盆或是其他物品站住路邊,不讓車輛停靠
  • 直行方向的機車在等紅燈時,超越停止線,佔用左轉專用區域
  • 許多公寓甚至少數大樓住於頂層的住戶擅自將樓頂(天台)加蓋,據為己用;或是一樓住戶佔用地下室
  • 大樓的雙併住戶擅自將大門外推,佔用了公共區域
  • 大樓地下室停車格所有者擅自將停車格後方空間據為己用,例如擺放工具,空間大者甚至多停放一部車輛
試想上述問題,有哪些是周遭的人默許的,但認真檢討起來卻又覺得這些行為挺討人厭?
我曾有次進出家裡公寓的一樓出入口時,由於二樓進行裝修,拆卸的廢棄裝潢將樓梯間擺的相當難進出,連門口都只有一小縫進出。恰巧遇見三人的一個老人家,我跟他聊幾句說到這樣回不會太誇張,他卻告訴我體諒一下他們。我當下感覺到這是默許的一種表現。如果放高道德標準,二樓拆卸的裝修廢棄物在完成拆卸之前,其實可以先暫時堆置在其屋內,然後分批直接清運走,只要跟清運車輛約好時間便可,而不是拆的人一直將拆卸廢棄物任意放置在一樓公共空間,而清運車輛不知幾個小時以後才會來清運。

很多行為是我們整個社會多數人默許所導致的,雖然某種層面上這也是一種社會風俗或文化的表現。

我老婆家幾年前搬進新蓋的大樓,管委會成立之後開始規範住戶裝修的時間限制,原則上週末不得進行有聲裝修,週間的有聲裝修也有早晚時間限制。但我想不是每個大樓的管委會都會這樣去規定,有時是看幾個主委的偏好,有時也恰巧是多數住戶的價值觀與偏好。沒有這樣規範的管委會,也許在住戶的大會上曾有人提出建議,但不見得會被多數人接受。事實上,像我們因為不常回老婆娘家,有回去時自然都是週末,偶爾需要裝個小櫃子或是在牆上釘個釘子便感到不便,因為週末不得進行有聲施工。那麼感受到不便的人也許就不會贊成這樣的限制。

對於一些不見得是對或是錯,端看多數人意見的狀況倒還好,就像上述,週末可不可以進行有聲裝修,如果社區多數人都覺得還好,反正不常發生,那大家好就好。但有些是對與錯的事情,例如道路有其紅燈停止線,紅燈時車輛應該停在停止線以後,越線將會受罰,但你看有多少機車騎士就愛往前其到左轉待轉區那?當你是準備要左轉,卻發現待轉區被直行機車佔滿了,你會不會不悅?但你自己偶爾會不會這麼做?你覺得當有警察在路口直行違規取締作業時,見到機車違規超越停止線,會不會開罰?

我覺得「破窗理論」多少解釋了社會敗壞的現象,「孟母三遷」背後也凸顯了面對環境的惡劣的無力、為了避免被同化(污化)。因為在一個默許小惡的環境之中,逐漸的會有越來越多人視其為理所當然。

2009年6月8日

未完全進入狀況的溝通窗口

通常當一個專案從進行的前期到後期,對外的窗口通常有兩個,一個是 Sales ,一個是 Project Manager 。前者理論上在 Project Initial 階段,以及付款階段(視合約狀況,看是先付款或是後付款)會出現,後者在 Project Execution 跟 Project Closing 階段會出現。

當專案類型很多樣性時,這些人不見得足以深入了解每個專案的細節,畢竟專業分工之下,各有專精與專職,於是 Sales 專注於推銷公司的服務、對外的形象、收付款的溝通等;PM 專注於專案團隊的管理,包含時程、成本、品質、溝通等。

通常 PM 是對外溝通的窗口,因此 PM 的一個重要特質包含了溝通能力必須很不錯,這包含了口頭上與電子郵件往來,端視專案形態與客戶傾向。

不過時常有個狀況會發生,就是這些溝通窗口未能完全進入狀況。通常團隊成員會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向 PM 會報專案狀況,包含一些突發狀況或是客戶反應的一些問題的因素,匯報包含了口頭上的陳述,或是文字上的(e-mail)。團隊成員不見的善於溝通,也就是說用字譴詞不見得妥當,特別是對客戶的溝通時,包含用語夠不夠精準、夠不夠婉轉等。於是 PM 往往必須要在匯集成員的匯報之後加以重新整理、條列,然後向客戶表達。

這裡「重新整理」、「條列」就可能出了問題。例如說工程師匯報了「客戶給的程式是 64-bit 的版本,我們需要 32-bit 的版本,因為 64-bit 的程式在我們既有的 Virtual PC 上不能安裝,這是因為 Virtual PC 目前只支援安裝 32-bit 的作業系統」,而 PM 對客戶講的可能是「您先前所提供的程式,我們工程師反應無法安裝在我們既有的環境上,可否請您提供 32-bit 的版本」。顯然的 PM 刪掉了某些訊息,也許是 PM 覺得不需要講的那麼詳細,也許是 PM 只聽懂「不能安裝、需要 32-bit」。客戶的反應也許很簡單的就提供了 32-bit 版本的程式,但客戶也可能回答說「我的工程師告訴我不應該無法安裝,實際上你只要找一台 Vista 64-bit 版本就可以安裝了」。那麼這樣一來一往的溝通不知道要耗掉多少時間,特別是跨時區合作時,一天過一天,然後又再一天又一天。

為什麼 PM 不把工程師講的完整轉述?也許 PM 覺得客戶應該懂,因此只要抓出關鍵的資訊跟客戶溝通即可,那麼客戶為什麼不了解為什麼問題所在(這裡假設使用 Virtual PC 為環境是客戶所要求的,或是雙方溝通過後的結果),也許客戶太忙,也許客戶自己也沒有完全進入狀況,要知道有時客戶本身不是個專業的 PM ,或者不是技術背景出身,總之客戶的窗口即便他在專案里的角色算是個 PM ,但種種因素導致他可能未能及時了解我們的訊息真正的意義。

如果說 PM 的溝通出了問題,有可能導致最後要求專案團隊改用實體機器安裝 64-bit Vista 然後安裝客戶提供的 64-bit 程式。這也不是不可行的辦法,但如果一開始溝通順利,客戶就提供了 32-bit 版本的程式,那麼是不是可以省卻很多麻煩?

有時候 PM 對外聯繫時不會把專案成員放在 CC 裡,考量有很多種,也許避免內部成員曝光,也許避免專案成員接受太多不必要的資訊,也許有時信件往來裡會有保密資訊,總總考量使得 PM 不見得會在與客戶的溝通往來裡把團隊成員放在 CC 裡。

那麼如何改善這種溝通不良的窘境?

  1. 建議 PM 當要對客戶溝通比較技術細節的內容時,可以在寄出信件前請團隊成員協助檢閱,查看有無錯誤或是疏漏
  2. 如果溝通內容無涉及需保密的資訊,建議何妨將團隊成員放在 CC 裡
  3. 團隊成員盡量以 PM 較能懂得方式陳述或表達,避免溝通的障礙發生(團隊成員也需要學習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