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09年8月25日
V-Model 與軟體測試
我覺得這個軟工模型還挺淺顯易懂的,特別是針對開發與測試的對應關係來看。
由 V-Model 的左半部來看,軟體的開發流程應當歷經需求分析、系統設計、架構設計、模組設計、然後進入軟體程式碼的撰寫。搭配右半部來看,當需求被進行分析並確認之後,緊接著應當要設計接受度測試。當系統設計確立後,應當進行系統測試設計,依此類推。
我在原始的 V-Model 概念圖上加上了對應的角色,例如需求分析應該是由系統分析師來進行,架構設計應該由架構設計師進行,依此類推。
相對應的,軟體模組的單元測試,應該是由軟體開發者進行,整合測試應該是由內部的 QA 進行,依此類推。
在這樣的流程與設計之下,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角色來進行測試、驗收,包含到了最後一個階段的接受度測試,通常是由客戶來進行最後的驗收,而其所應對照的是左半邊初期的需求規劃,逐一驗證交付的產品是否符合所有需求。
大體上 V-Model 雖是瀑布式模型的一種改進,但其實改的並不太多,而且以開發對應測試來說很清楚明暸。
過去我曾說我反對開發團隊必須遵照測試團隊的測試案例來進行交付前的測試,在 V-Model 裡可以有很好的解釋。開發團隊應該是在初期的單元/模組測試著手;有些大的開發團隊會另有專人負責測試,撰寫一些測試程式來輔助測試整合後的模組或系統,有些公司則是由開發團隊協助專責的測試團隊撰寫測試程式,然後交由測試團隊來進行;到了系統測試階段,原則上產品已經至少到了 beta 或是 RC 階段,此時有別於開發團隊中的測試組以外的專責測試團隊應該要對產品進行全功能測試。在上圖我暫時把這樣的團隊列為 B Team ,以有別於可能是隸屬於開發團隊之中的測試組。
詭異的成本估算法
舉個模擬的故事,醜話說在先,這領域非我專長,沒說中該領域的要領還請包涵。
假設我是個油漆工,過往接受委託的粉刷工作都是要求高品質的粉刷結果,我採用的粉刷方式皆為使用毛刷一吋吋的粉刷。無奈景氣差,雇主經費有限,必須砍價,於是以往每坪 500 元,現今必須砍為每坪 250 元,幾經溝通,雇主表示願意調低所要求的粉刷品質,例如用滾筒粉刷雖會使牆面的細膩度降低,但可以接受,而材料不得變更,必須與過去相同。
在商言商,不做賠本生意。在確認接案之前,我自然必須評估採用新的方法以及適度的降低品質後的新粉刷方式能否應付每坪只有 250 元的價錢。雇主多半非專業人員,他能想的僅有砍多少百分比的支出,以及識相的要降低品質要求。但假定我是油漆粉刷行老闆,要進行派工,我可不能草率的直接把下面的油漆工人找來,告訴他改用滾筒,然後過去一小時刷二坪,現在要一小時刷四坪。達不達的到是很重要的關鍵,更別提實際的工時以外上有其他的營運管銷成本並不是單存的工法改變就會跟著降低。
如果說本業的派工單位居然就單純的因為客戶砍價一半,那麼也跟接受派工的人用一半的價錢支付,我認為這是個大外行的做法。在這個例子裡,我只假定過去用毛刷的粉刷速度是每小十二坪,如果改變工法,改用滾筒,每小時可以刷四坪、八坪、還是其實只刷的了三坪?如果實際上改用滾筒,每小時可以刷上八坪,那麼我用每坪 250 的價格賣給接單人員,變成他反倒一小時可以賺一千,是過去的兩倍,相對的客戶多付了錢,我也多付了錢。但萬一事實上每小時只刷的了三坪呢?油漆工大概刷個半天發現做不來,會虧本,再來就不願意接單了。
當礙於經費考量而刪減成本,對應的改變工法,以及降低品質,應該是要詳細的重新評估新的品質要求與對應的新的工法其合理的賣價是多少。不應該僅從成本刪減的百分比,胡亂找個新工法就貿然為之。
2009年8月10日
再談簡轉繁可行與否
上一篇用英文寫了簡轉繁的可行與否,這裡再次談到簡轉繁的可行性。其實十多年前台灣的電腦普及率遠高於對岸,當時中文化產品少,很多網友熱心進行軟體翻譯,甚至組成了 cpatch 組織,共同研討軟體中文化技術,只可惜當時 open source 的翻譯記憶庫技術與資源相當少,因此大家多半各自為政。待對岸的電腦越來越普及,以及網路涵蓋率越來越高後,對岸的中文化(簡中)產品相對的也多了很多,接著難免就會看到台灣有人簡單的用所謂的簡轉繁技術將簡中翻譯檔案直接轉成繁中,有些人還會花點心思修正辭彙,諸如將「默認」修正成「預設」,後來也有工具可以將常見的辭彙直接轉換,但針對語句則通常不會加以修飾。舉例來說,「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這串文字的簡中翻譯為「设置程序访问和默认」,假設用 MS Word 內建的簡轉繁會得到這樣的結果「設置程式訪問和預設」,但該句的正式繁中翻譯為「設定程式存取與預設值」。我們把這些翻譯排列一下:
原 文: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簡 中:设置程序访问和默认
簡轉繁:設置程式訪問和預設
繁 中:設定程式存取與預設值
也許有人看出來這個例子其實是簡繁辭彙對應不夠完整,例如「设置/設定」、「访问/存取」,沒關係,我們再來看多一點例子:
原 文: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簡 中:您没有权限设置程序访问和默认值。
簡轉繁:您沒有許可權設置程式訪問和預設值。
繁 中:您沒有設定程式存取及預設值的權限。
後面這個例子明顯看出翻譯的風格不一樣,誰優誰劣也許見仁見智,但很明顯的至少在這個例子中,繁中的原生翻譯將原文重組過後才生出繁中的翻譯,do not have sth1 to do sth2 翻譯後將 to do sth2 變成動名詞,尾巴附加所有格然後接上 sth1 。簡中的翻譯比較是直譯原文。其實兩岸普遍來說翻譯的風格迥異,
看習慣台灣翻譯的人也許看到已經簡轉繁附帶辭彙轉換完成後的簡中翻譯,會感到不習慣,甚至感到難以閱讀。實際上有多少比例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我沒能做統計,不曉得有無這樣的統計存在,我只能推論有一定比例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
如果以英文來推演,原本的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成 You are not permitted to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或是 You cannot set program access and defaults due to you do not have required permission. 其實意思都相當接近,只是說法不一樣。繁中與簡中的翻譯大致上也是意思相近,但說法不一樣。
當一個產品或是一本書交給同一個譯者來進行翻譯,風格會保持一致。好的翻譯風格,其實也會影響其他譯者,那麼久而久之同一個環境的某部份翻譯作品的翻譯風格多少會比較接近。簡轉繁就好似換了一批作者或是譯者,文句的敘述方式完全迥異,看倌們真能習慣嗎?
我戲稱,若是簡轉繁產品越來越多,也許以後我會考慮直接購買英文版產品,而不再購買中文版產品了。
2009年8月4日
具備雙面列印的印表機
具備雙面列印功能的印表機,最方便的是可以直接設定紙張雙面列印,達到不僅節省印後文件厚度減半,更達到環保與節省紙張的功效。我個人在採購印表機時,除非具備雙面列印的機種或是擴充套件過於昂貴,否則我一定會將其納入選擇考慮。
七、八年前在協助工作單位採購印表機時,我就將雙面列印列如規格,採購人員進行採購時便購買了具備該功能的雷射印表機。去年我個人採購彩色噴墨事務機時,我的印表機也具備雙面列印功能。
不過我很訝異現在的工作單位在前年更換新款彩色雷射印表機時,不僅未考慮雙面列印,並且該款式的機種也無法擴充雙面列印套件。
於是,紙張印出時背面完全浪費掉了。即便背面未來可作為臨時書寫使用,或是整理後回收列印空白頁,但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使用回收紙張,並且有時文件具有保密考量,不宜回收列印。
近日由於準備教育訓練簡報,必須事先印出備忘稿以便在簡報時方便參照,印出來的簡報三十多頁,原來那麼的厚,就讓我再想到為何印表機不具備雙面列印功能!
我的想法,這不僅僅是環保與否的考量,這也多少包含有無前瞻思考的觀念。一台不具備雙面列印功能的印表機,假使要二萬元,具備雙面列印的機種(或是加購擴充套件)也許要二萬三千元,看似多了三千元的花費,但是這三千是否值得?
也許可以精算平均每月印量,換算雙面列印比例,推算出可以節省的紙張。例如假定平均每張紙的單價為0.2元,平均每月印量為 1,000 頁,一年為 12,000 頁,可雙面列印比例為 90%,則使用雙面列印後每年可減少 5,400 張紙張的使用,即可節省 1,080 元,那麼約略三年後節省的費用便與雙面列印的額外支出打平。
但節省的不僅是這些,如果員工為了環保,採用手動雙面列印,有沒有估算過員工為了這雙面列印將可能額外花費多少時間?時間也是金錢,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