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市場裡, 商品的價格大致會受到市場供需機制的影響. 但我覺得這不會是全面性的.或者說, 供需機制不會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我覺得也不必然會是主要因素.
假設說有天某條街上開了間蛋塔店A, 一個蛋塔賣50元, 很香, 很好吃, 天天大排長龍, 日賣5,000份, 也就是每天有25萬的進帳. 一個月後, 附近開了第二間蛋塔店B, 每個賣45元, 頭幾天就吸引了不少人過去, 蛋塔店A的銷售受到影響, 銷售量減為每天4,000份, 這樣還是每天有20萬的營業額. 又過了一個月後, 附近冒出蛋塔店C,D,E, 每個蛋塔賣40元, 馬上蛋塔店A的每日銷售量驟減到只有2,000份, 日營業額降到10萬元. 迫於競爭的影響, 只好將每個蛋塔售價降為45元, 並針對蛋塔進行質量改進, 加料, 加大, 外加買10送2促銷方案, 好不容易才將日營業額拉升到18萬, 還是比以前差很多. 這是市場供需的一種現象, 自由市場哩, 你隨時會出現競爭者, 如果把你當成供應方, 需求方的需求量不會是無限, 所以競爭對手的出現, 勢必瓜分這些市場. 你就勢必要考慮降價促銷或是其他方案避免市場被過度瓜分.
蛋塔的故事還有後續, 一年後, 由於蛋塔供應商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開, 確實也讓市場更加的擴大(總需求量增加), 但逐漸的大家吃膩了, 市場開始急遽萎縮, 縮到比當初只有蛋塔店A開設時的市場還要小, 但是供應商相形之下太過多了, 於是開始一家接著一家倒閉. 這也是市場供需的機制影響.
換個稍微有點特別有點極端的例子, 來說汽油好了. 汽油的販售是受到管制的, 我們也許可以說這是壟斷的市場, 能販售汽油的廠商都具備對應的執照, 油品的售價其實也受到政府的監督, 不能隨意漲價降價. 好了, 如果有天, 汽油供應開始吃緊, 一度造成市場恐慌擔心萬一買不到汽油怎麼辦, 於是突然間大家開始大量買油, 造成短時間的汽油供應不足, 很多加油站常常無油可賣. 原本, 如果是市場供需機制, 這時供需失衡, 價格應該會上揚, 但是它不會發生, 因為價格受到政府管制, 私人囤積汽油然後想要私下抬高售價販售也會觸法. 這種例子由於它是一種特殊的市場壟斷但價格受管制的狀況, 市場供需機制絲毫不會對售價有所影響. 也就是說, 如果有天幾乎沒什麼人要買汽油了, 它的價格也不會因此下滑.
回到正題來說薪資水準與市場供需機制吧
前陣子, 突然開始冒出水電師傅供需失衡的狀況, 是由於有很多建案與廠房施工需要很大量的水電師傅, 把原本處於市區裡通常接家庭或大樓水電維修的這些師傅也給吸收了不少到這些建案與廠房施工, 甚至連還在進行職訓的受訓生都整班被"預定"走. 這種需求方(這時是資方)的需求量大於供應量時, 為了搶人, 使得資方願意開較高的薪水給勞方, 確實可以算是一種供需機制.
那麼來看護理人員, 近年來全國護理人員逐年的短缺, 工時長加上不正常, 導致有越來越多護理人員離職轉業, 而就讀護理科系的學生也因認知到護理工作的勞累, 願意在畢業後投入護理業的也減少, 導致護理人員逐年遞減. 如果對照上面的例子, 當需求方(醫療院所)的需求量無法滿足時, 不是應該抬高買價(薪資)或設法改善福利以期望有更多的供應(前來應徵的護理人員)產生嗎? 但顯然沒有.
再來說比較不特殊的普遍的工作好了, 好比說櫃台人員, 文書人員, 業務人員, 門市人員等等, 這些工作都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到職後的訓練就可上手, 不需要你是什麼科系背景, 也就是說理論上有相當多的人力供應. 我想問, 這時誰是供應方誰是需求方? 對於資方來講, 它確實需要員工來工作, 看似它是需求方, 但資方會付出薪水給員工, 資方又好像是供應方; 勞工呢? 勞工本來是付出自己的勞力或腦力以提供服務, 看似是供應方, 但付出這些服務是為了換取薪資, 又變成像是需求方. 當勞資雙方的關係, 勞方開始趨於弱勢時, 例如高失業率以及高物價卻沒有對應高所得時, 勞方變成較弱勢的需求方, 空有能力但苦無機會提供能力以換取薪資所得.
如果把勞工當成供應方看, 勞工就好像最前面的蛋塔店, 現在市場上有相當多的蛋塔店(勞工), 可以供應商品/服務, 期望顧客前來購買(資方付你薪水請你來工作). 但是市場供應量太大了, 於是價格就提升不上來.
如果把資方當供應方, 那就有趣了. 每間公司都像一家蛋塔店, 這些公司的商品(相較於提供給勞方)就是薪水, 需求方/顧客是勞方, 勞方上門來購買商品, 以自己的勞力作為代價來"購買"商品(薪水). 市場需求很大, 但是商品供應有限, 可是這時價格並不會飆升. 這樣的比喻我想只是有趣, 不見得合適.
我想關鍵在於, 當這種很容易可以找到求職者的工作很多時, 資方就像是買家那樣, 資方需要員工, 但是你供應商太多了, 競爭太激烈, 當我就只願意出22K的價格, 願者就上鉤吧. 說這是市場供需機制嗎, 我想是的,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它又好像前面汽油的例子, 價格是受到管控的, 政府規定的最低基本薪資, 不得低於標準, 所以即便供應過量, 價格(薪水)也不會崩盤. 但這樣講還有兩個面向可以看:
1) 當長年物價持續上漲, 但是這種勞資雙方的供需狀況一直維持大致的現狀不變, 可是當背後資方也礙於大環境經濟因素, 營運成本越來越高, 經營越來越辛苦時, 就好比你每天要過活可是你的閒錢越來越少時, 即便物價飆漲, 你還是會緊縮腰帶節省開銷, 也就是說資方不會在薪資上願意付出更多, 這造成了薪資水準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而既有個供需機制對於這樣的物價上漲與薪資水準未能相對上漲的狀況毫無幫助, 或者應該說這根本是二回事.
2) 仍舊是有些行業或是某些特定職缺長年缺人, 像是前面提到的水電工, 或是需要高度勞力的工作, 比如建築工人, 裝修工人等. 原本以市場機制而言, 當你買家(雇主)想要買的東西(需要員工), 供貨量不足時(應徵者稀少), 但你又一定要買到商品(顧到人), 那麼你應該試著提高買價(薪資)看看會不會有人願意賣給你(上門應徵). 可是也許你自顧不暇, 你沒有更多的錢可以拿來購買了, 你最多就只願意出那個價錢, 那就好像說我只願意出50萬, 看誰願意賣一台全新的 Lexus 給我一樣, 然後一直喊說台灣近年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勞苦工作所以常常徵不到人. 我覺得這也是二回事. 那就好像如果你只願意出三萬薪水然後要徵一個會計主管一樣, 你若徵不到人就不要又喊著說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那種需要很仔細很細心的會計工作.
我覺得什麼時候市場供需機制真能在薪資水準上做出反應, 我指資方願意付出更高薪水這種狀況. 那就是當如果資方自己本身很有錢(很賺錢), 而他想找的人又有點稀有時, 這時該種工作才有望會在供需狀況下有所反應(薪水提高). 但仍舊有一定的幅度.
這麼說吧, 你每天都得要吃飯, 哪天米價漲了10倍的話, 你不太可能願意且有能力天天付出比原本高10倍的錢去買米買飯, 你會想別的辦法.
資方有些時候也是面臨這種狀況(只是不盡然), 當他如果要徵60名勞工, 可是幾乎每個前來應徵的勞工都開出三萬的薪水要求, 資方卻只願意付出二萬二千, 因為再多他負擔不起, 那他只能看著辦.
只是, 資方真的只付得出二萬二千嗎?
Categories
2012年12月7日
薪資水準與市場供需機制
2012年12月4日
金馬獎與政治
這屆的金馬獎讓很多台灣人大感失望, 不僅台灣人得獎的數量很少, 還加上很多獎被香港與中國人拿到. 然後就這麼的, 屬於藝術領域的, 也開始被以政治角度檢視.
多數人可能像我一樣, 認為金馬獎是台灣舉辦的電影評選的一個活動, 為什麼一堆獎讓外人得去. 其實稍加回憶, 早個十幾年前, 早就很多獎項都有香港人得獎, 如譚詠麟、萬梓良、周潤發、狄龍、梁家輝、成龍等等, 這些都是過去得過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香港演員. 台灣演員得獎的其實不能算是多數.
仔細翻查金馬獎的設立緣由以及後來修正的參賽資格, 其實本就是要針對華語電影進行評選, 以鼓勵更多優秀的華語電影的拍攝. 但是, 只要有人, 有事, 就會扯上政治. 要不你看為什麼一個體育為主的奧運, 台灣的參賽常常遭受打壓.
我個人以為, 以台灣為舉辦國的金馬獎, 能夠將參選資格寬廣的接受來自各地的華語電影, 實在難得. 不管誰得獎多, 主辦國自己得獎的很少, 那是要好好檢討. 然而, 我感受到的是其實連主辦單位或是主持人自己就先開始把這金馬獎扯上政治.
以我在一個軟體全球化的產業領域的經驗來說, 其實很常遇上來自客戶的軟體或是網站的國家地區資料需要進行各國語言的翻譯, 這些客戶多半會參照聯合國的世界國家地區的資料來建立清單, 簡單講就是複製貼上. 台灣這個「地區」就是被以「Taiwan (Province of China)」敘述著. 通常, 基於一個專業的軟體全球化服務廠商的立場, 我們會客氣且盡量較中立的告知客戶, 這樣的敘述會牽扯到政治議題, 建議他們修改為 Taiwan 然後進行各語言的翻譯. 雖身為台灣人, 我們也不會去建議應該改為 Republic of China 這樣的字眼, 因為這會變成另一個面向的政治議題. 有些客戶會很欣然地接受, 有些客戶不願意面對這樣的事情. 但很有趣的是, 很多狀況之下, 當客戶不願意修改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的字眼, 然後將這國家地區清單送翻各國語言, 我們常發現, 來自各國的翻譯社或譯者翻回來的反倒拿掉 Province of China, 意思是他們只翻譯 Taiwan, 例如日文的「台湾」, 波蘭文的「Tajwan」, 西班牙文的「Taiwán」, 韓文的「대만」等等.
其實像這樣服務全球的公司, 應該盡量尊重本地市場的想法, 同時又要兼顧鄰近的關係國的感受, 然後應該找出一個較中立, 較折衷的方式, 讓多數的顧客較能接受的方法. 例如, 一家國際的咖啡連鎖店, 你不需要為了什麼中華民國, 或是什麼中國的一省這種跟你事業無關的事情在那邊瞎攪和, 你就說台灣就好.
回到金馬獎的議題, 為什麼我覺得主辦單位或是主持人自己就已把金馬獎給扯上政治了. 我多次聽到不同的主持人提到 「大陸」與「內地」二字, 前者多數人較為熟悉, 我想那是早年國民政府在台灣還想要有朝一日能夠統一中國時, 基於認為現有中國領土屬於中華民國所有, 因此為了區分, 而用大陸地區、台灣地區來加以區分. 因此我們過往常常稱呼對岸為大陸, 不能講他們是中國, 因為不承認他們, 因為認為那是中華民國暫時喪失的領土. 有沒有開始覺得可笑? 不承認一個早已被國際多數國家承認的政權. 現在早已不談承不承認對方是個主權國家了, 中國國旗也早已可以大方地在新聞頻道出現. 那麼, 為什麼不稱呼對方為中國? 繼續稱呼大陸, 請問是澳洲大陸, 歐洲大陸, 非洲大陸, 還是美洲大陸?
再說內地, 那其實是中國人自己的稱呼, 好比你在台灣會講沿海縣市, 會講南台灣北台灣東台灣, 會講東部地區西部地區. 中國則有沿海省份與不靠海省分. Wiki上甚至解釋內地現今常被指為等同中國大陸.
即便不要深究內第二字有怎樣的意涵, 有無矮化自己身分的異味在. 我覺得以一個台灣為主辦國的金馬獎而言, 電影若要盡量只談藝術, 那麼針對具有政治爭議的部分就該盡量避免. 例如你可以稱呼各個入圍著的背景是來自哪個城市或哪個地區, 例如你可以說來自香港的杜琪峰與銀河映像有限公司, 來自北京的鮑鯨鯨和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等,你可以這樣避開去講具有爭議的國名或地區名 (例如也許香港人不喜歡被稱作香港地區?). 那麼為什麼要講看似委屈自己的名稱, 稱呼內地稱呼大陸等, 好似要討好中國那般, 好似今天這金馬獎盛會是在中國舉辦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