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名網路論壇上面爆出一個事件,有對岸電腦玩家買了一款技嘉的顯示卡,由於商品外盒包裝對於產品規格說明不夠詳盡,導致買家以為買到了內建 1GB 記憶體的顯示卡,實際使用發現僅有 512MB ,原來商品標示 1GB 是所謂的 HM to 1GB (HyperMemory technique to 1GB)。事件發生數日,技家反應也很迅速的表達問題未來的改進,亦即除了在釐清 HyperMemory 技術之外,還允諾會針對易於誤解的身品標示做改進,例如更明確的標示 HyperMemory 1G (on board memory 512MB GDDR5)。
其實類似的商品標示不明誤導消費者的事件相當的多,例如過去當燒錄機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時,各家廠商針對自家商品的效能表現都採用不一樣的方式來作陳述,例如轉速的標示有以下這麼多種:P-CAV、CAV、CLV、Z-CLV。好比一台標示具備12倍速燒錄雙層 DVD 的燒錄機,其針對這部份的詳細規格為:12X Z-CLV,10X Z-CLV, 8X Z-CLV , 6X-CLV , 4X-CLV , 2X-CLV。一般消費者如果沒有對 Z-CLV 與 CLV 有所了解,大概很難知道這之間的差異。不過討論這細部規格不是這裡的重點。
很多不同類的商品多會以比較利於其商品行銷的層面來列出其商品具備的特殊規格,好比喇叭列出最大瞬間可輸出功率、電源供應器列出其最大可輸出電力功率、燒錄機列出其特定區段最大可燒錄速度、顯示卡列出其最大可動態支配的記憶體容量等等;在 3C 以外的商品也常見這種狀況,例如某廠牌的某種奶粉產地來自澳洲,其商品標示用了中文寫明「產地:澳洲」這樣的字樣,但是其另外一款產自中國的奶粉卻刻意寫成「Manufacture: Heilongjiang」,認真把他念一遍才知道這是「黑龍江」,連「China」都刻意不寫。
近來有越來越多商品開始改用「台灣設計」來試圖掩蓋其產地來自中國的事實,台灣設計的實力如何姑且不論,但試想如果換個商品類型,例如如果今天要買一台 Audi 汽車,廠商告訴你這一台是德國設計的車子,你能接受嗎?據我所知 Audi 的車現在是沒有所謂的「國產」(台灣組裝)的車款,但假定有天有款 Audi 車是所謂的德國設計,台灣組裝,然後價格賣的跟德國原裝進口的其他車款相當接近,消費者能接受嗎?
消費者是很聰明的,如果同質性的商品,一件產自日本,一件產自越南,要是前者賣價 100 ,後者賣價 70 ,也許是個可以接受的價差。但顯然的要是後者賣價 90 ,很多消費者就不太能接受了。
幾年前 Sony 的電視一直都很高貴且昂貴,雖說液晶電視的技術, Sony 並沒有趕在前頭,但是打著 Sony 標籤的液晶電視也一樣高貴又昂貴,但近幾年偶有幾款很便宜的 Sony 液晶電視,仔細參詳其規格才知道原來很多設計與零件材料與高端的款式有相當不同,例如是台灣廠商 ODM 加上台灣廠商 OEM 以及使用了台灣廠商的面板,簡單講究好比一台奇美液晶電視,但是貼上 Sony 品牌。像這種價格有相對的便宜下來,雖是合理狀況,但消費者往往也很難了解為何特定這一款這麼便宜。但消費者多半也會覺得羊毛出在羊身上,特別便宜的機種一定哪裡有其原因,就如上述,ODM 到 OEM 都未經原廠之手。
當廠商不太願意明顯標示商品的某些細部規格時,通常表示廠商認為那將會是一個扣分的項目,好比標示產地為中國可能讓為數不少的消費者望之卻步。然而,不忠實標示或是說不願意明顯標示其商品的「較具弱勢」規格,是否意味著廠商希望藉此矇騙一定層度的消費者,讓其因為不易取得這些細部規格,而購買了該商品。即便部份消費者在事後發現,要退貨一則麻煩,二則可能已經是若干時日後,退貨條件通常不成立(非商品瑕疵)。
近日的台北花博紀念品被質疑有很多的商品產自中國,即便主辦單位事後澄清只有極少數的商品產自中國,其他多數商品接產自台灣,但在解釋那些少數產自中國的商品時,卻以商品全數都是台灣設計,都是台灣廠商在中國的工廠製造為由,辯解這樣仍是 MIT ,無知或是失言姑且不提,心態卻是可議。
個人認為中國已為世界的生產基地這不容諱言,全球競爭以及經濟衰弱的狀況下,很多商品不得不在中國設廠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但如果一個 Burberry 包包產地來自蘇格蘭,賣三萬;另一款產自羅馬尼亞,賣二萬五;另一款產自中國,賣二萬八;即便不同款式本就有不同的價位,但顯然消費者不太能接受一款產自生產成本相當低廉的商品,其售價與其他產自生產成本很高的地區的商品那麼的接近。廠商要降低生產成本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若是不成比例的反應在其售價上,那就會變成暴利。
五六年前我在都柏林買一瓶可樂大約 2 歐圓,同時間到了北京市,一瓶可樂約略是 2 塊人民必,都是 2 元,幣值不同,實際價格差異相當大。當時 1 歐元據說約略兌換 10 塊人民幣,也就是說花 2 塊人民幣在北京可以買一瓶可樂,在都柏林得花 20 塊人民幣才能買到一瓶可樂。假使以此概略的當作物價與人力成本參考,同樣的一樣產品在北京生產與在都柏林生產,其生產成本約會有 10 倍的差異。這種比較是一般消費者會拿來做試算的,當然不精確,但是至少離實際狀況差異不遠。因此,如同上面提到的,如果一件商品產自日本,要價 100 ,消費者就會去估量著同質性的另議款產自羅馬尼亞的若是要價 60 也許是可以接受的合理價位。
其實不管商品產自哪裡,假設廠商誠實且清楚的標示了產地,其價位若也相對合理(較低價格),買賣雙方都可滿意是最好不過。但以政府單位的採購案來看,尤其在於首都台北市要行銷中華民國、行銷台灣、行銷台北市的角度來看,縱使要求廠商清楚標示產地(以及我覺得很可笑的標示「台商」二字),針對產自中國的那些商品來講,台灣在此受惠的大概僅有該公司屆時要繳交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收會有所反應,但是對於台灣勞工的就業與人民的收入毫無幫助。
其實原本要競標政府單位的標案,就得要台灣的廠商才能參與競標,外資廠商有意競標必須與台資廠商合資成立新公司才能參與競標。因此不管哪家廠商得標,政府都會在之後收到該公司得標並領得標金後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也就是說這類標案如果要連帶能夠帶動失業率下降甚至國民所得微幅提升,非得實際生產也發生在台灣才行。
那幾款產自中國的商品,是不是台灣真的找不到廠商生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至少一定層度的能生產的廠商其成本過高,競標廠商也許會因此競標失利。但這是整個生態的問題,下游廠商因為拿不到訂單,而逐漸關廠,上游廠商因中國工廠生產成本較低而一直把訂單發去對岸,政府單位因預算編列問題持續壓低底標導致競標廠商只能尋求較低成本的生產方式。
Categories
2010年8月30日
從技嘉顯示卡規格標示不明看台商製造vs台灣製造
2010年8月6日
如何清楚的陳述問題
如果是在專門的測試專案裡工作,多半會學到一些測試方法與規範。這裡先保留不提工作上的測試相關工作。先來談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試想,如果說你上週買了一台冷氣,用了不到一週,今天他突然不會運轉了,於是你撥電話給該公司客服,你會怎麼陳述問題?
「我的冷氣不會動了!」
是這樣的嗎?
其實有這樣客服與顧客之間的對話實際發生過:
「我的電視不能看了,我上週才剛買的!」顧客反應這麼說著
『昨天還能看嗎?』客服問道
「昨天還能看,今天就突然不能看了」
『可以說明一下是怎樣不能看嗎?』
「就我拿遙控器對著電視按電源鍵,但電視就沒反應啊!」
『可以確認一下遙控器是不是還有電嗎?或是你換一組新的電池看看,按遙控器時看上面的發送燈號有沒有亮。』
「我試過了,換新電池後,按遙控器時確認發送燈有亮,但電視就是沒反應!」
『不知道遙控器會不會摔壞了,這樣好了,你走到電視前,從電視的面板上按電源鍵看看!』
「等我一下喔....還是沒反應耶!」
『嗯....可以麻煩你看一下電視的插座有插上嗎?』
「我看看喔....啊沒有插上....」
類似這樣的交談流程會分常冗長,有些公司就會開始利用一些方法教導顧客先做基本的障礙排除,然後在顧客找客服支援前,會再適度的教導顧客要準備哪些資料,例如在產品說明書上就印好一個空白表單,讓顧客準備好問題的背景資訊,以便跟客服接洽時可以較有條理的反應問題。
以上面的例子,在說明書上的基本障礙排除就會先列上諸多檢查項目,諸如檢查電源插座、遙控器、電池等等。針對問題的描述則會請顧客描述故障的種類與細節,例如是開啟電源畫面完全是黑的,還是呈現雪花狀畫面。如果是呈現雪花狀畫面,是不是每個頻道都是如此,有無事先詢問有線電視業者訊號是否正常等等。
在開放的論壇上,也時常有網友詢問問題,類似那種「我的車子突然發不動了」、「我玩遊戲時感覺很卡」、「我的手機執行xx程式就會當掉」等等,千百種的問題,但很常見沒頭沒尾就冒出來一個問題,即使其他網友要協助也完全找不到下手處。
回過頭來看測試領域,通常在規範撰寫軟體錯誤報告時,會要求類似如下的資訊
作業系統版本與語言:
安裝的軟體清單與版本:
問題的重製步驟:
1.
2.
3.
產生的錯誤結果描述:
預期的正確結果描述:
其他附註:
但這是錯誤報告,如果現在是要與其他人溝通一個問題呢?其實我覺得原則是一樣的,當要反應一個問題,事先先要做背景的描述,然後針對問題儘可能的加以剖析,清楚的描述所發現的問題現象,以及敘述預期的正常結果。
好比說如果我想要對台北市政府反應交通問題,那麼也許我可以這麼說:
基隆路與忠孝東路交叉口,在路口西東南側,也就是沿基隆路往北然後右轉東向的忠孝東路這個方向,在上午九點半至十點之間,通常因為已過交通尖峰期,交通警察多半已在九點半之前便已撤離。因此這段時間便開始有很多計程車司機開始違規在路口紅線上,以及公車停靠區域,違規排班,導致公車進站、出站困難,進而造成交通堵塞。建議交警能夠加強此區段的違規取締,以改善交通紊亂狀況。
背景資訊是路段地點,重製步驟是地點加上時間,發現的問題是違規排班,預期的正常結果是加強取締並使交通紊亂獲得改善。
我發現有時有些人在溝通一個問題時,問題被轉了很多手,然後已我旁觀者來看我覺得問題已經失焦了,大概因為在轉手時,收到問題的人往往只花很短的時間看「重點」,然後又轉給下一個人,經常只附帶「客戶反應這個問題,麻煩你看一下」這類的訊息,這時這個信件本身已經很冗長了,如果加上處理人員沒有認真追蹤問題,或是反應問題時沒有提供足夠資訊,往往處理問題的人因為無法重製問題而草率結案。但問題並沒有解決,於是問題又再度透過層層關卡反應,到了最後處理的人員,這時可能已經過了一個月,他大概只有些許的印象,覺得這麼問題又來了,上次不是試過沒問題嗎,然後簡單試一下發現還是不能重製問題,又打了回票。
這樣的溝通就會顯得相當的浪費時間。我通常會建議當發現問題逐漸失焦時,最好是把問題的前因後果等細節重新描述一次,不花多少時間,卻可能讓問題可以快速回到焦點上並在短時間內獲得解決。
一個重點是,通常問題在被轉送時,訊息會逐步被短縮,所以有必要的話,最好每遇上一個新的處理人員,就跟他再描述一次問題。
2010年8月5日
繁體中文市場的式微與簡體中文的興盛 - 另一種角度的看法
80 年代由於台灣在電腦產業上追隨 IBM XT/AT 相容電腦表現的相當不錯,加以倚天中文系統的市場策略成功,使得繁體中文早在 IBM 與 MS DOS 時代就已經相當普及,其技術能力應可與日文相比擬。
繁體中文的發展演進,在此不多做著墨。但也因繁體中文發展的早,技術也成熟,加以台灣的電腦與資訊產業起步的相當早,從 1980 一直到 2000 年這二十多年來,全球的中文市場幾乎都是以繁體中文為主要考量。期間有很多軟體一開始沒有中文版,甚至有很多熱心的網友自製中文化,而再藉由繁轉簡來產生簡體中文化的補丁。
中文的遊戲市場更幾乎都是繁體中文的天下,即使到了近幾年,在新加坡與中國,台灣的遊戲公司製作的中文遊戲仍然相當盛行。
但是,自從中國的近十年科技與資訊產業快速的發展,全球主要大廠開始重視中國這個市場,也開始發現簡體中文龐大的使用族群與需求,但對比繁體中文市場的需求,後者顯得小了很多。因此在近年不乏有廠商推出多語言版本的產品,其中卻僅包含支援簡體中文但不支援繁體中文的狀況。又或者,開始越來越常見廠商採用簡轉繁的技術來應付滿足繁體中文市場的需求。
以蘋果的 iPod 與 iPhone 而言,在其早先的版本是支援繁體中文的,但在其近期的產品,如 iPad 來看,簡體中文在現時已然支援,然而繁體中文的正式支援卻遲遲未見消息。這樣的狀況在近幾年越來越常見,許多產品只支援簡體中文(精確的來說是僅有簡體中文化版本),或是採用簡轉繁技術來處理繁體中文版本。
簡轉繁的問題在於其僅針對文字形態做轉換,針對兩岸辭彙使用的差異卻未能完善的處理,例如簡體的「默认」常常直接被轉換成繁體的「默認」而不是「預設」。至於更難處理的文詞習慣差異更是不可能能夠顧及。
繁體中文市場正在逐漸的被忽視,而簡體中文市場正越加的擴大。
然而遊戲市場短時間內仍然以繁體中文為主,多少礙於中國針對電腦遊戲或是電視遊戲的嚴格管制,輔以台灣的遊戲技術發展仍較為領先。
例如兩年前中國官方因對知名遊戲「魔獸世界」的審核退件,中國的魔獸世界新資料片遲遲不能正式上市,導致中國的玩家大批湧入台灣的伺服器。而七月底剛宣佈全球同步上市的遊戲「星海爭霸-自由之翼」,其中文版本目前僅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版本據傳受限於中國法規的問題仍在進行微調當中。這樣的狀況也導致中國的玩家只能先購買繁體中文的版本然後連線到台灣的遊戲伺服器。
但這樣的景象還會維持多久?會不會幾年後中文遊戲市場也開始變成簡體中文為主流而繁體中文遊戲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