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工作態度 (1)    方法論 (5)    本土化 (9)    危機管理 (2)    死亡 (1)    自我成長 (1)    自我管理 (3)    決策管理 (1)    版本 (1)    社會 (2)    品管 (3)    風險管理 (1)    效能 問題 (1)    時間管理 (5)    專案 (10)    教育 (1)    產能 (1)    產業 (5)    軟體 (4)    測試 (10)    閒聊 (14)    溝通 (4)    道德 (1)    漫談 (23)    管理 (1)    機器翻譯 (1)    簡轉繁 (2)    翻譯 (8)    booksore (1)    Chinese (1)    Flash (1)    G11N (1)    I18N (3)    Industry (1)    L10N (8)    politics (1)    Project Management (6)    Revision (1)    Software (3)    Testing (4)    Time Management (1)    Translation (4)    UI Design (1)   

2008年8月28日

為什麼多語言軟體要做偽本地化(Pesudo-Localization)

即使軟體的國際化、全球化、本地化已經提倡了相當多年,產業的分分合合(在決定自己做、到決定外包、到再次的決定拿回來自己做)也發生了幾次,但是依舊有為數不少的新加入者,或是從未涉足這塊領域的公司,對於軟體的多語化一問三不知,於是,其軟體的多語化,依舊是十年前的土法煉鋼。

為什麼將要進行多語化的軟體產品,建議要做偽本地化(Pseudo-Localization)?一個大學同學最近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想了想,我大概有近三年沒有回答過這類的問題了。不過,事實上我也驚覺我現今周遭的同事似乎有不少人也不了解這問題的答案,更有甚者,對於何謂偽本地化全然不知。或許也難免,當分工過於精細時,如果沒有機會碰觸到這一塊的領域,相當大的機會不會聽過這個詞,也自然不會知道其為何謂。

偽本地化其實是希望能夠解決以下幾件事情:
1. 驗證產品的 UI 確實有被適度的拉寬長度以適合語彙較長的語言,例如德文或是挪威文
2. 藉由偽本地化的技術,順勢驗證產品的各個控制元件是否可以正常顯示歐語的延伸字元(例如:ä ü ö é 等)、東亞(中、日、韓)、以及中東語係文字等。
3. 驗證產品是否會因為過度翻譯,或是因為翻譯的不一致,卻導致產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4. 驗證是否尚有未抽取出的字串因而導致未完全的翻譯

同學問我,那翻譯後不就也知道上述的問題了嗎?理論上是沒錯,但是其實往往為時已晚。很多的狀況下,產品開始進行翻譯時,也就是程式以進入功能異動的凍結時期,甚至產品以進入 beta 或是 RC 階段了,若是此時才發現因為翻譯導致產品功能錯誤,其結果往往是部份的翻譯回復為英文不進行翻譯,然後使用者便拿到一份中英混雜的產品。

不過話說回來,有進行偽本地化的軟體商或是軟體專案,似乎仍舊是相當稀少。
看來幾個強調可以為軟體進行偽本地化工程的翻譯工具,還真難從這些軟體廠商身上賺到錢,也難怪接連的被併購....

0 Comments: